第1425章 打破技术封锁的研发(1 / 2)
窗外的晨光洒在战略局基地的停机坪上,直升机的螺旋桨还在缓慢旋转。老温手里攥着一叠厚厚的捐款凭证,眼睛布满血丝,却难掩兴奋:“老大,经过一夜的核对和补捐,总共凑到五千亿了!”
陈军接过凭证,指尖微微颤抖。五千亿 —— 这是从统帅府、军部、财政部调拨的六百多亿,加上国安局、执法部的一百零五亿,再加上昨夜企业家们募捐的两千二百亿,以及今天凌晨几位海外华人企业家追加的一千一百多亿。这不仅是数字,更是国家的决心、企业的担当、人民的信任。他抬头看向老温,眼角带着一丝笑意:“你功不可没。”
老温挠挠头,疲惫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都是老大你的威望高!那些海外企业家听说您牵头,连夜坐飞机赶回来,说‘就是卖了公司也要支持’。”
“后续的资金监管交给你,一定要确保每一分都花在研发上。” 陈军拍了拍老温的肩膀,转身走向已经待命的直升机,“我得赶回去,专家们已经在国科院等了。”
老温看着直升机轰鸣着升空,笑着挥了挥手:“放心去吧!我盯着呢!”
下午两点,国科院最大的会议室里人头攒动。五百位来自物理、化学、光电、生物、电磁、微电子等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背后代表着上万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中有刚刚从实验室闭关出来的老院士,有特意从国外赶回来的海归学者,还有国内民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老骥,你不是说要闭关研究量子通信吗?怎么出关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拍了拍旁边人的肩膀。
被称为 “老骥” 的是国科院物理所的资深院士马骥,他平时深居简出,很少参加学术以外的活动。“陈总工牵头,国家召唤,我能不来?” 马骥扶了扶眼镜,目光看向门口,“你是从德国回来的吧?机票改签了?”
“必须回来!” 另一位学者叹了口气,“西方的封锁越来越紧,我的实验室已经断了三个月的芯片供应。国难当头,岂能袖手旁观?”
“芯片研究了几十年,还是卡脖子啊……” 有人低声感慨,“这次团队虽大,就怕时间不够。”
“试试吧,举国之力,总能有所突破。”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陈军穿着洗得发白的科研服,手里拿着一个 U 盘,脚步稳健地走到台前。他的头发有些凌乱,眼睛里带着熬夜的血丝,但腰杆挺得笔直,浑身散发着军人的坚毅。
PPT 的震撼
“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响应国家号召。” 陈军的声音平静却有力,“今天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研发出属于炎国自己的芯片,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陈院长,我是光电与电路领域的钱建国。”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教授率先站了起来,“芯片短期突破的难度太大了!光刻机的电路单元比头发丝还细十万倍,要转到感光材料上,至少需要上万次实验验证!”
“材料消耗也是问题!” 另一位化学专家补充道,“高纯度硅晶体一公斤就要几十万,要是实验失败,损失根本无法控制。”
“陈院长,您能说说这次的研发思路吗?”
陈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插好 U 盘,打开 PPT:“大家先看一下这份计划书,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里面。”
PPT 的第一张标题就震撼全场 ——《4 纳米芯片研发全流程方案》。随着陈军的讲解,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专家们目瞪口呆:从硅晶体的提纯工艺,到光刻机的电路单元设计图,从感光材料的配方,到封装测试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到毫米、微克、纳秒。
马骥院士凑到屏幕前,手指微微颤抖:“这…… 这是光刻机的光路设计?我研究了三十年,都没敢想过这么大胆的方案!”
钱建国教授揉了揉眼睛:“电路布局的冗余度设计…… 居然能解决信号干扰的问题!”
会议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呼吸声。这些在各自领域浸淫了几十年的专家,此刻就像发现新大陆的学生,满脸不可思议。
五千亿的承诺
“大家关心的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了。” 陈军关掉 PPT,目光扫过全场,“总共五千亿,已经到账。”
“五千亿?!” 有人倒吸冷气。
“没错。” 陈军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统帅府拨了五百亿,军部和财政部凑了六百多亿,国安局、执法部拿出了一百零五亿…… 还有昨晚,国内的企业家们一夜之间捐了两千多亿。一位退休的房地产老板抵押了所有房产,捐了五十亿;几位海外华人企业家卖了国外的产业,连夜赶回来捐款……”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眼泪滴落的声音。那位从德国回来的学者抹了抹眼睛,声音哽咽:“原来…… 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我给大家的时间是 —— 两个月。” 陈军的语气突然变得坚定,“两个月内,彻底解决芯片问题,打破西方的技术枷锁!”
“两个月?” 有人惊讶地喊出声,“美丽国研究了上百年,我们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