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南溟定基二(1 / 2)
京城使团抵达巴达维亚的那天,港内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使团由翰林院学士李东阳带队,随行的有户部、工部的官员,还有几位江南的农学家——他们奉天启帝之命,来南洋考察农业、通商和水师建设,顺便将京城的新消息带给萧如薰。
萧如薰亲自到码头迎接,李东阳刚走下战船,就笑着递上一封书信:“萧侯爷,皇上特意让我给您带了信,说辽东的火器作坊已经建成,您派去的工匠帮了大忙,袁崇焕将军还特意上奏,夸南洋的火器‘威力冠绝天下’呢!”
萧如薰接过信,指尖抚过天启帝熟悉的字迹——信中不仅提到辽东防务的进展,还叮嘱他好好接待使团,让他们多学南洋的经验,回去后推广到大明各地。他抬头对李东阳说:“李学士一路辛苦,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驿馆,还准备了南洋的特产,咱们先去驿馆歇息,明天再带您考察。”
接下来的半个月,萧如薰陪着使团走遍了南洋的主要据点。在苏门答腊的稻田里,农学家们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水稻的长势,当听说这里的稻谷亩产比大明本土高两成时,纷纷拿出纸笔记录,还向当地农人请教种植技巧;在巴达维亚的火器作坊,工部官员围着新造的火箭筒,反复询问制造工艺,宋应星耐心讲解,还让工匠演示了连发操作,看得官员们连连惊叹;在水师学堂,李东阳看着学员们操控模拟战船、绘制海图,忍不住感慨:“南洋水师能这么强,原来是有这么好的培养方法!回去后,我一定向皇上建议,在福建、广东也建几所水师学堂!”
考察到最后一天,使团在城堡召开总结会议。李东阳拿着厚厚的考察记录,对萧如薰说:“萧侯爷,南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农业上,澳洲的棉花、苏门答腊的水稻都值得推广;通商上,与印度、欧洲的贸易模式可以借鉴;水师建设更不用说,您的经验要是能在大明沿海推广,以后倭寇、欧洲人都不敢来犯!”
萧如薰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李学士,这是我对大明沿海发展的建议,您帮我带回京城交给皇上。我建议在福建、广东设立通商港,仿照南洋的模式与海外贸易;再派水师到南海巡逻,保护商队安全;另外,鼓励百姓移民南洋和澳洲,既能缓解大明本土的人口压力,又能加快边疆开发。”
李东阳接过奏折,郑重地放进公文包:“萧侯爷放心,我一定亲手交给皇上,还会在皇上面前为您进言,让这些建议尽快落地。”
送走使团后,萧如薰刚回到书房,张万邦就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份通商文书,脸上满是喜色:“大人!欧洲的法国商人来了!他们说想跟咱们建立通商关系,愿意用欧洲的葡萄酒和毛呢,换咱们的丝绸和瓷器,还想从澳洲进口棉花!”
萧如薰接过文书,只见上面写着——法国愿意每年进口三万匹丝绸、两万件瓷器,出口五万瓶葡萄酒、十万匹毛呢,还想与大明合作开发澳洲的棉花资源。他沉吟片刻:“法国商人刚接触,得谨慎些。让通商司的人先跟他们谈,摸清他们的底细,再签订短期合约试试水。另外,派探子跟着法国商队,看看他们在欧洲的贸易渠道,别让他们跟荷兰、葡萄牙人勾结。”
张万邦连连点头,刚要离开,赵忠又拿着急报进来,脸色有些凝重:“大人,马六甲港的探子回报,葡萄牙人在马六甲的通商点有异动,最近来了不少陌生的欧洲人,还偷偷卸下了很多木箱,像是在囤积武器。”
萧如薰眉头一皱——葡萄牙人上次被打败后,一直安分守己,现在突然囤积武器,难道又想搞事?他立刻下令:“让陈麟派‘靖海号’和‘定海号’去马六甲海峡巡逻,密切监视葡萄牙人的动向;让马六甲的守军加强戒备,一旦发现葡萄牙人有异常举动,立刻汇报;另外,让苏门答腊、爪哇的联防队做好准备,防止葡萄牙人从侧翼偷袭。”
三天后,陈麟传回消息:葡萄牙人囤积武器,是为了应对西班牙人的威胁——西班牙最近在欧洲与法国交战,想从南洋调兵支援,葡萄牙人担心西班牙会趁机占领他们在南洋的据点,所以才囤积武器自保。萧如薰松了口气,同时也提高了警惕:“就算是为了应对西班牙,也不能让葡萄牙人在南洋囤积太多武器。让陈麟去跟葡萄牙的通商点负责人谈,限他们一个月内把多余的武器运走,否则大明将收回他们的通商权。”
陈麟很快就传来回复:葡萄牙人同意运走多余的武器,还承诺以后不会再在南洋囤积武器,会遵守大明的律法。萧如薰这才放下心,将精力重新投入到南洋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