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香饵胡同(2 / 2)
“还是新车子得劲,蹬着不费劲儿,比我那辆老民生强多了!”
说起以前那辆民生牌二八自行车,可是陪了他几十年,车把上的漆都磨掉了大半,
露出里头的铁色,脚踏板换了好几回,车座子都补了好几块补丁。
两年前实在骑不动了,蹬着跟扛着磨盘似的,他才咬咬牙让它 “光荣退休”,
搁在自家院角当念想,如今骑这辆新车,
总还时不时想起老伙计的好,心里头总觉得缺点啥。
到了胡同口,刘清儒先捏闸停车,“吱呀” 一声,车稳稳停住。
他把自行车支在烧饼铺门口的老槐树下,车梯 “咔嗒” 一声卡稳,
才伸手把车把上的粗布包摘下来,拍了拍包上的浮尘,
土渣子簌簌往下掉,转身往铺子里走。
刚靠近就闻见股子甜香裹着面香飘过来,勾得人肚子里的馋虫直叫唤。
这铺子是街坊们常去的,掌柜的姓王,手艺是祖传的,除了现烤的芝麻烧饼,
晌午头还会多烤两炉糖火烧,就为了给下工回家的人凑口热乎吃食,省得回家再动火。
刘清儒想着袁咏梅最爱这口甜糯的,跟惦记自家孩子似的,顺道拐过去。
见王掌柜正把刚出炉的糖火烧往竹笸箩里捡,糖火烧外皮泛着油亮的焦色,
还冒着热气,甜香直往鼻子里钻。
他立马喊:“王掌柜,来俩糖火烧!”
王掌柜抬头瞧见是他,脸上笑开了花,手里的活儿没停:
“哟,是刘哥来啦?得嘞您呐!刚出炉的,还热乎着呢,烫手!”
说着用糙纸包好,递过来的时候还嘱咐了句,“拿好喽,别烫着!”
刘清儒接了揣进棉袄内兜,贴在身上暖乎乎的,嘴里嘀咕着:
“赶得巧,没错过热乎的,这要是晚来一步,指定卖光了!”
他推起自行车,往袁咏梅家的院子门口挪,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刚进了垂花门,就听见西厢房屋里传来孩子的嬉闹声,“咯咯” 的笑声混着袁咏梅的念叨:
“慢点儿跑,别磕着碰着!”
他支好自行车,也没敲门,径直伸手推开,“吱呀” 一声轻响,人就迈了进去,
笑着喊:“咏梅,忙啥呢!俩小家伙是不是又在折腾你?瞧这热闹劲儿,跟过年似的!”
五十五岁的袁咏梅正坐在炕沿上给孙女系棉袄扣子,手指有些发僵,却依旧麻利。
瞧见是他,脸上立马堆起笑,跟开了朵花似的,手里的活计没停,嘴上却应着:
“哟,你今儿咋来了?快进来暖和暖和,外头那风还硬的邪乎,刮在脸上生疼。
我就说今早起来听着喜鹊叫,‘喳喳’的,准有好事儿要来,敢情是你来了!”
“我来就是好事儿!” 刘清儒迈步进屋,屋里烧着煤炉,暖融融的,
刚把粗布包往炕边一放,两个小身影就 “噔噔噔” 跑过来,扑了过来。
四岁的袁正华攥着他的裤腿,仰着小脸,声音脆生生的:“舅爷爷!你可来啦!”
两岁的袁正英也跟在哥哥后头,晃着小短腿,咿咿呀呀地叫,
小手还往粗布包上扒拉,眼睛亮闪闪的 ——
他俩早习惯了舅爷爷每次来都带好东西,跟盼过年似的盼着他来。
袁咏梅赶紧把俩孩子拉开,拍了拍孙子的后背:“慢点儿跑,别撞着你舅爷爷!
这俩孩子,一听见你声音就跟撒了欢的小兔子似的,撒丫子就跑过来,
就盼着你带的好东西呢!”
又转头对刘清儒抱怨:“你瞅瞅这俩活宝,一天到晚精力足得很,
从睁眼就没闲着,上蹿下跳的,我这老骨头跟着他们转,晌午头都得歇会儿才能缓过来。
你说他俩爸妈,整天在厂里忙得脚不沾地,把孩子扔我这儿就不管了,
也就周末能回来看一眼,跟走亲戚似的!”
嘴上虽这么说,她却伸手把孙女抱起来,用脸蹭了蹭孩子的小脸蛋,
眼神柔得能化开水,疼爱的模样藏都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