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514章 发子弹之谜:1977洛阳盗枪案与牺牲的24岁民警

第514章 发子弹之谜:1977洛阳盗枪案与牺牲的24岁民警(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果不其然,警方在厂区周边进行地毯式搜查时,发现一处土壤有松动痕迹。挖掘后,找到了部分被埋藏的子弹和手榴弹。然而,两支56式冲锋枪及剩余弹药仍不见踪影。

显然,狡猾的歹徒采取了分散藏匿的策略。在无法进行全面挖掘的情况下,警方决定采取蹲守方案,等待歹徒自投罗网。

生死搏斗

专案组由经验丰富的谷警官带队,多名刑警在可能藏匿武器的地点分散蹲守。郝金木被安排在厂区围墙附近的一个隐蔽点。

29日深夜,在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坚守后,郝金木突然发现一个年轻人在围墙边徘徊,行为鬼祟。此时已是深夜,正常工人不会在此逗留,郝金木立即警觉起来。

当时警力分散,各执勤点相距数百米。郝金木当机立断,决定先行抓捕。他悄无声息地接近嫌疑人,在距离足够近时突然发力,将对方扑倒在地。两人展开激烈搏斗,郝金木凭借过硬的格斗技巧很快占据上风。

然而,就在制服歹徒的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歹徒袖中滑出一枚已经打开保险盖的67式手榴弹,毫不犹豫地拉响了引信。

轰隆!

爆炸声震耳欲聋,连500米外的谷警官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立即奔向现场,只见郝金木和歹徒倒在血泊中,歹徒手中还紧紧握着已经拉断的手榴弹拉环,当场死亡。

英雄牺牲

郝金木的伤势极其严重,颈部大动脉被弹片割断,鲜血喷涌不止,全身还有数十处弹片伤。谷警官不顾一切地背起郝金木奔向医院,一路上鲜血洒满了道路。赶到医院时,谷警官的警服已被鲜血浸透。

由于伤势过重,加之失血过多,郝金木最终抢救无效,英勇牺牲。气管受损的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未能留下一句遗言。

事后,警方根据歹徒生前活动轨迹,找到了其余被盗枪支弹药。

英雄身后

1977年12月26日,郝金木被追授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洛阳警察博物馆陈列展出。

郝金木出生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作为家中长子,他初中毕业后就主动分担家庭重担,供养弟弟妹妹读书。

资料记载,小时候家里的一块饼馍都要切成几份分着吃,而他总是把自己那份让给弟弟。

1971年,18岁的郝金木加入警队。他身体素质出众,是单位篮球队主力,因表现优异被选入刑警大队。

同事们都记得,这个15岁时就曾勇救落水同伴的年轻人,从警后一直保持着正直勇敢的品格,长期照顾村里的五保户老人。

在刑警岗位上,郝金木屡破要案,总是冲锋在前。令人痛心的是,牺牲前一天,他刚与未婚妻见过面。这位初中同学与他相恋多年,两人已谈婚论嫁,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郝金木牺牲后,他的弟弟郝金平退伍后继承兄长遗志,也成为一名刑警。

未解之谜

由于当时案件信息保密,这起震惊全国的盗枪案至今仍留下诸多谜团:盗枪犯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盗窃大量武器的真正目的何在?为何要在袖中暗藏打开保险的手榴弹?

通常来说,只有两种人会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一是绑架团伙成员,为避免被捕后泄露同伙而准备自尽;二是决心报复社会的亡命之徒。但真相究竟如何,可能永远成谜。

这起案件也警示我们,警察工作时刻充满危险。许多人以为抓赌扫黄风险不大,实则不然。许多重案犯都随身携带武器,民警每一次出击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如今,我国对爆炸物品的管理日趋严格,煤矿、矿山的炸药雷管都要严格登记,民间土制炸药的现象已基本绝迹。但我们要永远铭记,正是郝金木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在那个血色深夜,24岁的郝金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他是真正的英雄,值得世人永远缅怀和敬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