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525章 北京站爆炸案

第525章 北京站爆炸案(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更重要的是,死者肌肉发达,体格健壮,看起来像是体力劳动者。

画像很快下发到北京各街道的居委会,崇文分局光明西里的一位大妈拿着画像,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这不是隔壁王家的王志刚吗?”

专案组的人立刻赶到王志刚家,把画像递给他弟弟王志强。王志强盯着画像,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是我哥……可他头发是白的,画像上怎么是黑的?”

这话让侦查人员心里一动。他们立刻找来公安部的人像专家,把王志刚生前的照片和无名男尸的面部特征反复比对,又仔细检查了尸体的头发。

果然,发黑的头发们找到王志刚的工作单位——山西运城拖拉机厂,从他宿舍的笔记本上提取到右手掌纹,和无名男尸的掌纹一对,分毫不差。

“就是他!”专案组的人终于松了口气。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制造了惊天血案的人,在熟人眼里竟是个“老实人”。

王志刚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家住崇文区光明西里,父母是普通工人,兄弟姐妹都是守法公民。

1968年,18岁的他初中毕业,赶上知识青年下乡,被分到山西万荣县插队。1973年,因为表现好、相貌周正,他应征入伍,成了铁道兵某部的工程兵,接触过炸药和爆破技术。

可1975年复员时,他没能回北京,而是被分配到山西运城拖拉机厂当维修工——运城背靠吕梁山区,经济落后,和繁华的北京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

“他总说,自己上当了。”王志刚的好友马春河回忆,王志刚长得帅,性格又随和,在厂里很受工友喜欢,可他心里一直憋着股劲:要回北京。

那些年,和他一起分配到厂里的战友,有的靠行贿、找关系调回了北京,可王志刚老实,不懂这些门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离开,自己却成了厂里唯一的北京知青。更让他难受的是,调工资时,厂长和车间主任总以“不安心工作”为由,从没给他涨过一分钱。

压垮王志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感情。他和同为北京知青的女友相恋多年,本来已经谈婚论嫁,可女友先调回了北京,看着王志刚迟迟没动静,终于说了分手:“我不能等你一辈子,更不可能在运城过一辈子。”那年,两人都30岁了,在普遍二十二三岁结婚的年代,30岁未婚已是“大龄”,女友的决绝,让王志刚在宿舍里哭了一整夜。

从那以后,王志刚像变了个人。一次开机床时,他因为走神忘了上油,车间主任当着众人的面骂他“混日子”。

积压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王志刚冲上去把车间主任打倒在地,对方头破血流。厂里给了他严厉处分,车间主任还放话:“以后别想有好日子过。”

“他夜里总叹气,有时候还会哭。”同厂职工李宝家说,10月27日晚上,他路过王志刚的宿舍,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哭声。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王志刚就把自己的自行车送给了马春河,还分别给4个要好的同事写了告别信:“我走了,永远走了!你们别找我,今后不会再见了!我去的地方虽不理想,但终究是个归宿。”

10月28日晚9点多,王志刚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离开了运城拖拉机厂。

没人知道,包里装的是他自制的炸弹——炸药是他9月从永济炸药厂的朋友王冬树那要的200多克黑索金,子弹是同事秦世昌、李金良给的762型子弹,电雷管是李金良10月15日给的,就连装炸药的钢管,都是从厂里偷偷锯下来的。

而制造炸弹的地方,正是马春河家——10月中旬起,他帮马春河看家,一个人在空房子里,把炸药、子弹和电池一点点组装成了杀人工具。

10月29日下午4点14分,王志刚乘坐的136次火车抵达北京。两个小时后,他走进北京站二楼南走廊,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按下了引爆装置。

案发8天后,专案组正式宣布破案:王志刚因返城无望、感情受挫、工作不顺,心生绝望,最终选择用极端方式报复社会。

可这起案件留下的影响,远没有结束。当时,全国还有大量知青滞留在农村,很多人像王志刚一样看不到希望。

案件发生后,中央加速了知青返城的进程,到1985年,除了已在农村结婚的知青,其余人全部回城,困扰多年的知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只是,那10条逝去的生命,89个留下终身残疾的伤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就像一位老民警在结案报告里写的:“王志刚的绝望值得同情,但他把痛苦转嫁到无辜者身上,这永远不是借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