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 第229章 崇祯初识

第229章 崇祯初识(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崇祯接过,也不打开,放在案几上,问道:“殉国忠臣,理当赠表褒奖,礼部照例操办。”

礼部尚书黄士俊作揖道:“参政王胤昌,自幼丧父,由孤母替人缝补针线抚养长大,其人极为孝道,可追赠三级,尚有两子一女,荫一子为国子监生。”

崇祯听闻,联想起自己身世,自幼丧母,就连母亲的容貌也记不清,这两日找了一些当时服侍过母亲的老宫娥,正详细追问模样,用画工绘制。

他有些伤感走神,叹道:“可,另给王胤昌之母加诰命。”

黄士俊曰是。

张凤翼又说:“如今陈必谦协同卢象升在陈州一带围剿残寇,可驱使高迎祥、李自成进入巩贼周怀民三县,驱虎吞狼,以贼剿贼。”

廷臣听了,不禁纷纷点头,此建议不错。

崇祯皇帝非常满意,点头道:“可,卢象升剿匪有功,加封兵部左侍郎,各路大军,务必听其截止,不可让反贼继续流窜!”

随着周怀民势力的影响力扩大,他带来的蝴蝶效应,逐渐使历史轨迹变了原本的模样。

夜色淹没了紫禁城,一殿房内烛火通明,有一孤影。

勤奋努力的崇祯帝,正在伏案轻咳。

他手捧鲁世任转呈上来的周贼情报细看。

“周怀民,河南府巩县周家沟人,福王府陶户,生员出身,时年约有二十,自幼丧母,由兄嫂抚养长大,而兄长又亡。”

崇祯看到这里,心想此人竟和自己一样,也是幼年丧母,孤苦无靠,但哥嫂对自己还不错。也是父亲和大兄早亡,长嫂抚顾。

但他在乡下长大,民风淳朴。而我在深宫长大,尔虞我诈,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他人暗害,自是疑心多了些。

“八年春,闯贼过境巩县,一时散贼土寇四起,如同牛毛。周怀民在乡建社保民,编练乡勇,以拒贼寇。”

崇祯紧握单拳,捶打桌案,低沉道:“又是闯贼!”

“邻村名曰黄冶,遭土寇焚掠,周怀民相救,怜悯村中幸存之民无米可炊,遂为其村建一会,名曰农会,搜集钱粮供养。”

他暗暗点头,喃喃道:“毕竟是读书人。”

“周怀民为了筹集钱粮,此人的工巧之能开始显现,本是陶户的他制了一煤炉,两层陶管,封有草泥,内放煤球,可代替土灶,无需引火,极为便利,据臣所知,巩、密、登封、偃师、荥阳、郑州、新郑、开封、汝、禹等地,皆用煤炉及煤球。这煤炉及煤球制作不难,有不少是本地商人仿制,惠民甚多。臣已命工匠绘制图纸附上。”

崇祯忙寻图纸,绘的是如同木桶的一物,名曰煤炉,旁还有一物类似蜂窝,名曰煤球。并备注有:“此物可解北地柴薪困乏之苦。”

他愁眉大展,欣喜的手捧图纸,拍案叫好:“好!这个鲁世任真是有心了!为朕解忧,又敢于任事!”

“周怀民此人不仅善于工巧,还有通商之能,其联络巩地商贾,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竟可提升布匹支数,其布质与松江布无异,但颇为高产,河南又是棉花多产之地,巩、密有山如邙、嵩,附近多煤多土,其贩陶贩煤贩布,由此开始发家壮大。”

崇祯恍然,原来周怀民精于工商,是靠本地物产做大,看完赶忙翻下一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