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文明课程成必修(1 / 2)
第七十八章
窗外春雨绵绵,敲打着书房的玻璃窗。苏明远坐在藤椅上,膝上摊开一本泛黄的《山海经》,小孙子苏念远趴在他腿边,眼睛睁得圆圆的。
“爷爷,精卫真的能填平大海吗?”念远仰起小脸问道。
苏明远抚着孙儿的头发,恍惚间仿佛回到五百年前,自己还是孩童时,也是这样趴在祖父膝前听故事。时光荏苒,如今他竟成了讲故事的人。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苏明远轻声吟诵,话音未落,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
他皱眉取出手机——这个时代的通讯工具他至今未能完全适应。屏幕上跳出一条新闻:教育部宣布《文明通识课》成为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
“爷爷,这是什么?”念远好奇地凑过来。
苏明远点开新闻细看,手指不禁微微颤抖。报道中配发的教材插图里,赫然有他三年前整理的“古今生活对照表”。从农耕到饮食,从服饰到建筑,他将大明与现代生活细致对比的表格,如今竟成了全国学子都要学习的经典案例。
“这是...爷爷做的一点小工作。”他尽量平静地说,心中却翻涌着难以名状的波澜。
念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低头翻看《山海经》里的插图去了。苏明远却再也静不下心来,目光投向窗外雨幕,思绪万千。
他曾是大明状元,熟读四书五经,深知文明传承的重要。然而在那个时代,文化是士大夫的专属,寻常百姓难得窥其堂奥。如今看到自己的一点努力能融入教育体系,让千万学子受益,这种感受既陌生又温暖。
几天后,苏明远受邀参加教材修订会议。走进教育部大楼时,他仍有几分不适。光滑的地板,明亮的灯光,西装革履的人群,都与记忆中翰林院的青砖墨香相去甚远。
“苏老!”一个清脆的声音唤他。
转身见是小林——如今已是文明课程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快步走来,手里捧着厚厚一叠资料。
“各地学校的实践案例太精彩了,”小林兴奋地说,“北京学校用VR重现庆朝市集,西藏学校将云雷纹与唐卡结合...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创新的。”
会议室内,长桌上铺满了各地送来的教学成果。苏明远小心翼翼地翻看那些图文并茂的报告,仿佛手中捧着的是无价珍宝。
“苏老,您看这个。”一位年轻教师递过来一本相册。
照片上,西藏的孩子们正在绘制“文明共生”长卷,云雷纹与唐卡艺术奇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在画布上交相辉映。苏明远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苦读经书的情形。那时的学习何等枯燥,而眼前的孩子们却在创造中传承文明。
“最难得的是‘文明实践学分’制度。”会议主持人说,“学生们通过保护方言、记录家族手艺、策划社区活动来获得学分。看这个案例——”
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留守儿童的实践报告。男孩用旧手机拍摄奶奶剪纸的全过程,上传到“文明传承云”平台后,竟引来众多关注,促成了当地剪纸产业的复兴。
“这孩子写道:‘以前觉得奶奶的剪纸老土,现在才知道每一刀都连着千百年的记忆。’”主持人念着报告中的句子,声音有些哽咽。
苏明远不禁动容。他想起了自己的祖母,想起她手中那枚绣着云雷纹的香囊,想起她哼唱的江南小调。那些曾经以为平常的物事,如今都成了珍贵的文明记忆。
会议结束后,苏明远独自在长廊上踱步。窗外雨已停歇,夕阳透过云层洒下金光。他忽然很想回一趟江南老家,看看那些熟悉的街巷是否还在。
“苏老,”小林从后面追上来,“有件事想请教您。”
她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这是学生们修复老胡同砖雕时发现的清代店铺匾额,已经成为研究当地商业史的重要资料。但我们不太确定上面的文字含义...”
苏明远接过报告,只看一眼便怔住了。那匾额上的“汇通天下”四个大字,分明是他当年为一家票号题写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位精明的山西商人,如何恳请新科状元题字,如何夸口要将生意做遍天下...
“这是山西票号的匾额,”苏明远缓缓道,“大约立于正德十二年春。”
小林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苏明远勉强一笑:“研究得多罢了。”手指却不自觉地摩挲着照片上的字迹,那墨迹间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温度。
回家的路上,苏明远一直沉默不语。街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记忆中的烛火在脑海中交织。他忽然明白,文明从来不是静止的,它如同一道长河,从过去流向未来,沿途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
吃过晚饭,苏明远独自走进书房,从锁着的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这是他刚来到这个时代时写下的,记录着两个世界的对比观察。那时他满心迷茫,不知自己这个“古人”在新时代有何价值。
现在他明白了。他不是文明的旁观者,而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