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文明课程成必修(2 / 2)
“爷爷,”念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学校发的《文明通识》教材,“老师让我们做家庭作业,要记录家里的传统文化。”
苏明远笑着将孙儿揽入怀中:“那爷爷教你写毛笔字可好?”
“不要,写字太无聊了。”念远嘟起嘴,“小明用VR设备重现了宋代市集,得了最高分呢!”
苏明远怔了怔,随即笑道:“那爷爷教你更有趣的。”
他取出一张宣纸,用镇纸压平,然后磨墨润笔:“今天不写字,咱们来画云雷纹。”
“云雷纹?”念远好奇地凑近。
苏明远执笔在手,手腕轻转,一个流畅的螺旋纹样便跃然纸上:“这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纹样,有几千年历史了。”
他在纹样旁写下“唐”字,又画了一个稍有不同的:“这是宋代的。”接着又画出明、清和现代的变体。
念远看得入神,突然指着明代那个说:“这个最好看!”
苏明远心中一震——那正是他最为熟悉的明代纹样。
“为什么觉得这个好看?”他轻声问。
“因为它...很认真。”念远努力组织着语言,“像爷爷讲故事时的样子。”
苏明远眼眶忽然发热。他放下笔,将孙儿紧紧搂住。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竟通过一个小小的纹样,跨越数百年时空,在孩童心中引起共鸣。
第二天,苏明远主动联系小林,提出要亲自参与文明实践学分的评审工作。让他惊讶的是,申请该学分的项目五花八门,充满创意:
有小学生组建“方言保护小队”,记录即将消失的俚语俗谚;有中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手艺,并将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大学生们则策划社区文化活动,让老街坊和年轻人共同参与...
最让苏明远感动的,是一组来自山村中学的实践报告。孩子们用简陋的设备记录下村里的老工匠、老艺人,整理成《我们的文明记忆》电子档案。在报告结尾,一个孩子写道:
“以前总想着离开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才知道,大山里藏着这么多宝贝。我要留下来,让世界来看看我们的山。”
评审工作结束后,苏明远独自登上了明远书院的后山。站在山顶俯瞰,城市灯火如星海般铺展到天际。这是他从未在大明时代见过的景象,却由绵延不断的文明之火点亮。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少年宫孩子们的歌声。他们正在排练《古韵新声》,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苏明远闭目聆听,忽然听到一句熟悉的曲调——那竟是他小时候祖母哼唱的江南小调,经过重新编曲,在现代孩童口中焕发新生。
“苏先生好雅兴。”身后传来王师傅的声音。
苏明远转身,见老友提着两罐茶走来:“就知道你在这里。”
二人并肩而立,共赏万家灯火。
“听说您最近很投入文明实践学分的评审?”王师傅递过一罐茶。
苏明远点头:“看到孩子们的作品,颇受触动。”
“有个孩子的报告您看了吗?”王师傅忽然说,“关于保护家乡戏曲的。那孩子写:‘原来爷爷唱的调子,和苏先生唱的《古韵新声》,都是同一个文明的心跳。’”
苏明远手中的茶罐微微一颤。文明的心跳——多么贴切的比喻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式如何创新,文明的内核始终如一,如同稳定跳动的心脏,将文化的血液输送到每个时代、每个角落。
“当初您刚来时,还总想着回去。”王师傅轻声道,“现在呢?”
苏明远望向远方,沉默良久。山下的城市光芒璀璨,其中有一盏灯是他的家,那里有儿子、儿媳和念远在等他回去。
“何处青山不故乡。”他最终轻声答道。
晚风送来隐约的歌声,是孩子们在排练《古韵新声》。苏明远随着节拍轻轻叩指,忽然明白: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活水。从古代的状元到现代的传承人,从私塾的蒙童到学校的学子,每个人都是这长河中的一滴水,承前启后,奔流不息。
当文明课程成为必修,他们不是在培养文化的继承者,而是在孕育文明的共创者。而这,或许正是文明能够穿越数千年风雨,依然焕发生机的秘密。
山下万家灯火,如同文明长河中的点点星光,照亮过去,也映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