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80章 庆朝文化永流传

第80章 庆朝文化永流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内,琉璃瓦下悬挂的红绸与鎏金牌匾交相辉映。苏明远站在后台,透过幕布的缝隙望着座无虚席的礼堂。他整理着胸前的领结,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发颤——这不是紧张,而是一种近乎恍惚的时空错位感。

二十五年前,他初到此地时,曾像个无头苍蝇般在这所校园里乱转,试图寻找一丝熟悉的痕迹。那时,庆朝对他而言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一个被深埋心底的痛。谁能想到,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这里会为那个朝代专门成立研究中心,而他自己,竟要接受“文明终身成就奖”。

“苏老师,准备好了吗?”年轻的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教授探进头来,脸上洋溢着兴奋,“今天来了好多媒体,还有您的好几位学生特意从国外飞回来。”

苏明远颔首微笑,目光却仍停留在那条鲜红的领带上。这领带的颜色,与他当年状元及第时身披的红绸惊人地相似。命运何其玄妙,跨越两百余年时空,竟又以这种方式将他与过去的荣耀相连。

台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时,苏明远稳步走上讲台。聚光灯有些刺眼,他眯起眼睛,看到的仿佛不是现代礼堂,而是庆朝年间翰林院那间洒满阳光的书房。

“诸位同仁,同学们,”他开口,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接受这个奖项,我深感惶恐。”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期待的面孔。前排坐着他的孙子念远,小家伙穿着小西装,坐得笔直,眼睛里闪着光。

“二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北大的讲台上讲述庆朝文化时,台下有学生举手问我:‘老师,研究一个消失了几百年的朝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礼堂里响起一阵轻微的笑声,不少年长的教师纷纷点头,显然还记得那个年代人文学科面临的质疑。

“我当时回答说:‘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苏明远微微摇头,“这个答案没错,但不够全面。今天,在庆朝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日子,我想给出一个新的答案。”

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示着研究中心数据库的界面。无数文献、影像、研究成果如星河般闪烁。

“请看,”苏明远点击手中的控制器,“这是历史系王教授团队的研究,他们用计量史学方法分析了庆朝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联。令人惊讶的是,庆朝科举中的‘分科取士’理念,与当今大学的专业分化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台下响起一阵惊叹声。幻灯片切换,展示着一款环保主题的游戏界面。

“这是与我们中心合作的游戏公司开发的《绿色江山》,游戏中的生态平衡系统借鉴了庆朝农政思想‘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苏明远眼中闪着自豪的光,“最让人欣喜的是,这款游戏在青少年中广受欢迎,他们通过娱乐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幻灯片再次切换,显示着一组沙漠绿化的对比照片。

“这是我最感动的案例。兰州大学的生物学家从庆朝《齐民要术》中获取灵感,改良了沙漠种植技术。”苏明远的声音有些哽咽,“书中那句‘沙地亦可生金’的古语,启发研究人员培育出了耐旱作物品种。现在,西北地区的沙漠边缘,真的绽放出了绿色的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拿出自己的手机:“请允许我分享一些我平时随手拍下的照片。”

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新疆广袤的棉田上空,无人机正在播撒种子。

“这是去年在新疆拍的。无人机这种现代科技,播撒的却是从庆朝文献中发现的耐旱作物种子。古今智慧的结合,让曾经的荒漠变成了良田。”

第二张照片是杭州一间雅致的茶馆,服务员正以优雅的动作沏茶。

“这是《茶经》中记载的‘凤凰三点头’斟茶法。”苏明远解释道,“失传已久的技艺,如今被重新发掘,成为高档茶文化的标志。”

最后一张照片是伦敦地铁车厢内,几位外国乘客正专注地阅读《庆朝生活美学》英文译本。

“我的学生发给我的照片。庆朝的审美哲学,正在影响世界另一端人们的生活方式。”

苏明远关闭手机投影,目光沉静地望向全场:

“这些就是我现在对那个问题的新答案:庆朝文化的永恒,在于它从未死去。它活在学者的研究里,活在游戏的设计里,活在科技的创新里,甚至活在日常的茶杯和地铁读物里。古人留下的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面对世界的智慧——这份智慧,永远在等待今人的重新发现。”

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颁奖环节结束后,学生们涌上前来将他团团围住。一个个笔记本递到他面前,请求签名。苏明远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

“我不签名,”他看着那些失望而又困惑的年轻面庞,微笑道,“但我可以给你们画个图案。”

他从西装内袋取出一支古朴的毛笔——那是他从不离身的庆朝旧物。在每个递过来的笔记本上,他仔细地画下一个简练而富有韵味的云雷纹。

轮到最后一个女生时,她好奇地问:“苏教授,为什么画这个图案呢?”

苏明远抬头,看着女孩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当年翰林院里那些年轻的编修。

“云雷纹,起源于商周,盛于庆朝。”他一边画一边解释,“云纹柔美,雷纹刚劲,二者结合,象征着天地和谐,刚柔并济。这是庆朝美学的核心思想。”

女孩若有所悟:“就像您刚才说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刚与柔的结合?”

苏明远欣然地点头:“说得很好。真正的永流传,不在典籍里,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即将创造的未来里。”

典礼结束后,苏明远婉拒了所有的庆功宴邀请,独自一人走在燕园的林荫小道上。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不知不觉走到了湖边,在那张他常坐的长椅上坐下。

从公文包里,他取出今天颁发的奖杯——一座精心设计的水晶雕塑,造型是云雷纹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巧妙结合。他轻轻摩挲着光滑的表面,思绪飘向了远方。

“老师?”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回头,看见他最早的学生之一,现在已是知名历史学者的赵文斌站在不远处。

“文斌?你不是在哈佛做访问学者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