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汪直病故(2 / 2)
这里汇聚了从各地招募来的巧手工匠和一些对格物之学有兴趣的文人。他们的核心任务,便是继续攻关那个令人头疼的“蒸汽机”。
然而,进展依旧缓慢得令人沮丧。即便陈恪已经调整了目标,专注于研制实用的抽水机或锻锤机,但基础材料的瓶颈、密封技术的缺失,依旧如同天堑。
工匠们虽然热情未减,屡败屡试,但距离造出能稳定运行的样机,似乎仍遥遥无期。
陈恪只能不断鼓励,加大资源投入,保持这支研发队伍的存在,期待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天。
上海的繁荣,在经历了开埠初期的爆炸式增长后,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
市面依旧热闹,商税收入稳定,但那种一日千里的感觉渐渐淡去。城市建设、人口增长都放缓了脚步,这是一种高速发展后必然的沉淀与消化期,需要时间来巩固根基,孕育新的增长点。
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正在涌动。
先是市舶司不断接到商船报告,称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往南洋、日本的传统航线上,海盗活动明显增多。这些海盗似乎不像以往那样零散无序,行动变得更具组织性,甚至出现了几股规模不小的新势力。
紧接着,一封来自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密信,被快马送到了陈恪的案头。
信中的消息,让陈恪的心猛地一沉:
**“……顷接南洋商船秘报,海商巨寇汪直,于暹罗因瘴疠缠身,药石罔效,已于去岁冬病故……”
汪直,死了?
初看之下,这似乎是个好消息。这个纵横东亚海域数十年的传奇海盗头子,曾是大明海防的心腹大患。
但胡宗宪在信中的语气,却充满了忧虑,甚至将这称为“噩耗”。
汪直虽为海盗,但其人深谙生存之道,早已从单纯的劫掠转向亦商亦盗、以商为主的模式。
他建立起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某种程度上,他维持着东南海域一种微妙而脆弱的“秩序”。
他懂得与各方势力打交道,包括大明的沿海官员、日本的战国大名、乃至南洋的土王,他追求的是稳定的利润,而非无休止的破坏。
有他在,许多事情反而有规矩可循,有渠道可沟通。
如今,这个维持了多年平衡的“海上王者”骤然病逝,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和庞大遗产,立刻成为了各方势力觊觎的目标。
其手下派系林立,儿子汪滶能否顺利接班?其他大海盗如徐海余党、新兴势力是否会趁机崛起?为了争夺汪直留下的航线、客户和话语权,一场空前惨烈的海上混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树倒猢狲散,海疆恐多事矣……” 胡宗宪在信的末尾沉重地写道,“汪直一死,非是海晏河清,而是群雄并起,乱局开端。彼等新起之辈,未必有汪直之眼光与约束,只知烧杀抢掠,短视而暴戾。未来东南海路,商船安危难料,走私恐更猖獗,甚至……不排除有铤而走险,大规模冲击我沿海要地之可能。望子恒早作绸缪,加固海防,以备不虞。”
陈恪放下密信,走到窗前,望着窗外上海港看似平静繁荣的景象。
他终于明白,为何这个春天,总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气息。
上海的停滞期,或许不仅仅是内部发展的规律,更受到了外部环境骤变的影响。
汪直之死,必将激起千层巨浪。
这浪头,迟早会拍打到上海这座新兴港口的堤岸上。
两艘新舰下水,水师初建,火药局将成……这些本是为了长远开拓的利器,如今却可能要先用来应对一场迫在眉睫的风暴。
“山雨欲来风满楼……”陈恪低声吟道,眼神变得锐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