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东北谢文东 > 第399章 岁月的勋章

第399章 岁月的勋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可不是嘛!”隔壁的赵二嫂也凑过来,压低了声音,“不过我听说,最近上面要查当年的事,好像有人提到了文东,说他当年跟过的那支游击队,有问题。你们说,会不会影响念军啊?”

这话一出,屋里顿时安静了。张彩霞手里的针线停住了,心里“咯噔”一下。她想起昨天谢文东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念军远去的背影,眼神里除了不舍,还有些她看不懂的忧虑。难道,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王大娘皱了皱眉,瞪了赵二嫂一眼:“别瞎打听!文东是什么人,咱村里谁不知道?当年打鬼子,他差点把命都丢了,怎么会有问题?肯定是有人瞎传!”

刘婶子也点点头,附和道:“就是!文东是抗日英雄,这点错不了!念军去当兵,是去保家卫国,跟那些瞎传的事没关系!”

张彩霞勉强笑了笑,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她想起夜里谢文东疼得睡不着觉,却还安慰她说“没事”,想起他攥着那枚勋章,眼神里的复杂。她不知道,那些风言风语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会不会真的影响到念军。

日子一天天过去,念军的信还没寄来,村里的风言风语却越来越多。有人说,谢文东当年跟的游击队里有叛徒,有人说他当年私藏了鬼子的东西,还有人说,上面已经派人来调查了。这些话像风一样,刮得整个村子都人心惶惶。

这天,公社的干部来了,找谢文东去谈话。张彩霞在家里坐立不安,手心一直冒汗。她想起当年鬼子来村里抓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心里慌得不行。直到傍晚,谢文东才回来,脸色很难看,坐在门槛上,一言不发地抽着旱烟。

“公社干部找你干啥?是不是问你当年的事?”张彩霞走过去,声音有些发抖。

谢文东把烟袋锅子在门槛上磕了磕,然后站起身,走进屋里,从箱子里翻出一个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当年的军功章和奖状,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他和战友们的合影。“他们问我当年在游击队的事,问老连长的下落,问当年缴获的物资去哪了。”他的声音很沉,“还说,有人举报我,说我当年跟鬼子有勾结。”

“什么?!”张彩霞吓得后退一步,差点摔倒,“这是谁瞎编的?你当年跟鬼子拼了多少次命,村里谁不知道?怎么会跟鬼子有勾结?”

谢文东苦笑了一声,拿起那张照片,指了指上面的一个年轻人:“这是老连长,当年为了掩护我们撤退,牺牲了。他们说,老连长是叛徒,说我跟他一起私通鬼子。”他的手在照片上摩挲着,眼神里满是愤怒和委屈,“这些人,怎么能这么污蔑我们?怎么能忘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张彩霞走过去,抱住他的胳膊,眼泪掉了下来:“文东,你别生气,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咱没做过那些事,身正不怕影子斜。念军还在部队呢,你要是气坏了身子,可怎么办?”

谢文东深吸一口气,把照片放回盒子里,然后盖上盖子,放在箱子最底层。“我没事。”他说,“我跟他们说了,当年的事,我问心无愧。要是他们不信,我可以跟他们去当年的战场,去问问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谢文东是不是叛徒!”他的腰杆又挺了起来,眼神里的愤怒变成了坚定,像当年面对鬼子的时候一样。

夜里,谢文东又疼得睡不着觉,背上的伤疤像有无数根针在扎。张彩霞帮他揉着背,心里却一直在想公社干部的话,想村里的风言风语。她担心谢文东,担心他会被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压垮;更担心念军,担心这些事会影响到他在部队的前途。

“文东,你说,念军要是知道了这些事,会不会难过?”她轻声问,声音里带着担忧。

谢文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他是我的儿子,他知道他爹是什么人。就算他知道了,也不会动摇的。”他顿了顿,又说,“当年我参军的时候,也有人说我爹是汉奸,可我知道我爹不是,所以我照样去打鬼子。念军跟我一样,他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张彩霞点点头,心里稍微安稳了些。她想起念军临走前说的话,想起他攥着勋章时坚定的眼神,觉得谢文东说得对,他们的儿子,不会那么容易动摇的。

几天后,念军的信来了。信里说他已经到了部队,一切都好,部队的领导很照顾他,战友们也都很好。他还说,他把那枚勋章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每天晚上都会拿出来看看,想起父亲说的话,就觉得浑身有劲儿。最后,他让父母放心,他一定会好好训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谢文东拿着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眶又红了。张彩霞坐在一旁,看着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念军在部队好好的,就什么都不怕。

只是,她偶尔还是会想起公社干部的话,想起村里的风言风语。她不知道,那些污蔑谢文东的人是谁,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更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就这么过去,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又重新被翻出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影响到念军的前途。

这天傍晚,谢文东又站在了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山路。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地上,像一道不屈的脊梁。他想起念军远去的背影,想起当年自己参军的样子,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心里突然生出一个疑问:念军在部队里,会不会遇到像他当年一样的困难?会不会也有人污蔑他,怀疑他?而他自己,又会不会在晚年,真的被卷入这场历史的审视中,无法脱身?

风又吹来了,卷起槐树叶,落在他的脚边。谢文东弯腰捡起一片叶子,看着上面的纹路,像看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风卷着槐树叶在谢文东脚边打了个旋,他捏着那片边缘泛黄的叶子,指腹摩挲着叶脉间的沟壑,忽然想起1942年的那个秋天——也是这样的风,也是这样的落叶,他和老连长躲在青纱帐里,怀里揣着半块发霉的玉米面饼,听着远处鬼子的枪响,老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文东,等打赢了,咱就回村种庄稼,让老百姓都能吃上饱饭。”

可老连长没能等到那一天。那年冬天,在一次突围中,为了掩护受伤的战友,老连长抱着一捆手榴弹冲进了鬼子的包围圈,最后连尸体都没能找回来。谢文东记得自己当时疯了一样想冲上去,被战友死死按住,他看着火光里老连长倒下的身影,牙齿咬得嘴唇流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替老连长看到太平的日子。

如今太平日子来了,可老连长却被人污蔑成了叛徒。谢文东把槐树叶攥在手里,指节泛白,胸口像堵着一团烧得正旺的柴火,又闷又疼。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山路,夕阳正一点点沉下去,把天空染成了一片血红,像极了当年战场上的颜色。

“爹,您咋在这儿站着?天凉了,该回家了。”身后传来谢念军的声音,谢文东猛地回头,以为是自己眼花了——只见念军穿着军装,背着帆布包,正快步朝他走来,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却依旧笑得明亮。

“念军?你咋回来了?”谢文东快步迎上去,伸手抓住儿子的胳膊,触到他身上的温度才敢相信这不是幻觉,“部队里出啥事了?是不是有人跟你说啥了?”

谢念军愣了愣,随即明白父亲的意思,他笑着摇了摇头,把帆布包往肩上挪了挪:“爹,您别多想,我是回来探亲的,部队给了三天假,让我回来看看您和我妈。”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枚抗日勋章,放在父亲手里,“这枚勋章,我一直带在身上,训练累了就拿出来看看,想起您说的话,就觉得啥都不算事儿了。”

谢文东攥着勋章,手指微微发抖。他看着儿子脸上的笑容,心里的那团柴火忽然就灭了,只剩下暖暖的感动。“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走,咱回家,你妈肯定还没做饭,我去给你杀只鸡,让你妈给你炖鸡汤喝。”

父子俩并肩往家走,谢念军一边走一边跟父亲说部队里的事:说他训练很刻苦,每次射击都能拿优秀;说班长很照顾他,知道他是农村来的,经常帮他补衣服;说战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个抗日英雄的爹,都想听听当年打鬼子的故事。

谢文东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部队里,也是这样跟老连长分享训练的趣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久久不散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