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绥德新年(1 / 2)
赵明远那封洋土豪来信,在秦思齐心中漾起一圈复杂的涟漪后,很快便平静。
绥德州的年关将近,秦思齐觉得需要给百姓一些欢快的情绪,刺激一下消费,让百姓和商铺都有个新状态,迎接新年。
望着窗外愈发萧瑟的景象,以及州衙账面上那依旧捉襟见肘的数字,秦思齐做出了一个决定。
召集了州衙上下,高声宣布:“年关将近,我决定由州衙出面,办一场年会,让大家都松快松快。”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难色。不是不想,实在是没钱。库房里那点银子,恨不得一个掰成两半花,哪里还有余钱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场面事?
秦思齐似乎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淡淡道:“不用动州衙的公帑。我个人,拿出一百两,作为启动之资。”
一百两?对于知州大人个人的豪爽,众人有些惊讶,但光靠这一百两,想在偌大的绥德州城办一场像样的活动,无异于杯水车薪。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不知是谁将秦知州要自掏腰包办年会的消息传了出去。
首先响应的,是钱员外第一时间派人送来了一百两,并附言:
“秦大人与民同乐,我等岂能落后?这一百两,算是我钱家一份心力!”
张家、李家等也纷纷解囊,五十两、二十两……甚至连一些在水利工地上干活、拿到些微薄工钱的民夫,也三文五文地凑了些铜钱,托人送到州衙门口,说是给秦大人添个彩头。
民夫的捐助,是秦思齐始料未及的。原本只打算想敲诈一下士绅富商,没想到竟演变成了全城参与的大事。
短短数日,筹集到的银两竟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两!
秦思齐握着那记录着密密麻麻捐助名单和数额的册子,秦思齐心中百感交集。
有了这笔钱,年会的事情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起来。秦思齐亲自挂帅,将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秦思齐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充分发挥了民间智慧,招募城中善于操办红白喜事、组织社火的老人和能工巧匠参与其中。
当然,现代商业头脑,在这古代的年会筹备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秦思齐将几位在捐助中出手大方,在本地有头有脸的商户东家请到了州衙偏厅。
没有摆知州的架子,而是如同合作伙伴般,笑着对他们说:
“诸位,年会操办,需要各处张灯结彩,需要搭建戏台,需要准备流水席面,还需要采购各类奖品,以飨军民。这花销不小,虽说大家捐助踊跃,但能省则省,也好将钱用在更紧要的刀刃上。”
几位东家连忙表态:“大人放心,需要什么,我等定然尽力!”
秦思齐带着几分引导的意味:“我看,这年会各处,倒也是个打响名号的好机会。比如,这主戏台,若是挂上‘某某商号倾情赞助’的横幅,全城军民抬头便见,这效果,可比平日里在街市上挂十个幌子还强。
又比如,那孩童们最喜欢的糖人、面塑摊位,若是冠以某某糕点铺特供的名头,还怕日后生意不兴隆?
再比如,拔河比赛用的绳索,可以叫某某车马行精制缆绳,获胜队伍的奖赏,可以是‘某某布庄提供的棉布一匹’……如此一来,既分担了筹备的压力,也让各位的善举为人所知,岂非两全其美?”
这番冠名赞助理论,让几位见多识广的商户东家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仔细咀嚼之下,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法子妙啊!花点小钱,就能在全城人面前露个大脸,这广告效果,简直是千金难买!
钱员外第一个拍板:“大人高见!这主戏台的冠名,我钱家要了!所有搭建费用,我钱家一力承担,只求挂上‘钱氏商行’四个大字!”
“那我李家就冠名那流水席面!所有米面肉蔬,我李家包了,就叫‘李氏粮油义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