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全族!供我科举 > 第256章 北方社火

第256章 北方社火(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仪仗虽因战后物资匮乏而略显简陋,但参与者的神情却无比虔诚。队伍进入庙宇,在香火缭绕和诵经声中,恭敬地请出东岳大帝的神牌,因神像笨重,多以神牌代替,安置在装饰一新的神轿之中。

随后,鼓乐齐鸣,队伍簇拥着神轿,缓缓返回城中。

沿途,早已得到消息的百姓纷纷跪拜迎候,焚香祷告。神轿被迎入城中广场临时搭建的、披红挂彩的“神棚”之中,接受万民香火祭拜。

紧接着,一位被请来的巫师开始主持“安神”仪式。

手持桃木剑,口念晦涩咒文,用新杀的雄鸡血洒在神棚四周,贴上朱砂绘制的符篆,以此净化场地,驱除隐匿的邪祟,并诵读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祝文。空气中弥漫着香火、血腥和一种原始的、令人心神震慑的神秘气息。

接神仪式后,规模庞大的社火队便开始了持续数日的排门子,即挨家挨户拜年祈福,这也是古代“驱傩”仪式的核心遗存。

社火队阵容庞大:队首是画着狰狞花脸、手持马鞭、负责开路驱邪的“马牌子”。紧随其后的是手持万民伞、负责即兴编唱吉祥歌词的“伞头”,再后面是扭着秧歌、表演“踢场子”的青壮男子。

以及抬着锣鼓家伙、吹着唢呐的乐队。

他们按照“先富后贫、先官后民”的不成文顺序,敲锣打鼓地穿行于绥德州城的大街小巷。

每到一户门前,主家早已设好香案,点燃爆竹迎候。伞头便会根据这户人家的情况,即兴编唱吉祥话,诸如“这家人旺财也旺,来年粮食堆满仓”、“老人安康福寿长,儿孙满堂笑洋洋”之类,嗓音高亢,合辙押韵。社火队员则在门前空地上表演起欢快的秧歌和刚健的“踢场子”。

而那扮演“马牌子”的壮汉,会冲入院内,挥舞马鞭,口中发出“呵……哈……”的驱赶之声,沿着所谓的“二龙出水”路线奔跑一圈,象征着将潜伏在家中的邪祟瘟疫统统赶走。

主家则满脸笑容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吃食或者铜钱,作为对社火队的酬谢和纳福的象征。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种喧嚣、热烈而又充满古老仪式感的氛围中。

秦思齐也饶有兴致地跟着社火队走了几条街巷。无论是深宅大院的士绅,还是蓬门荜户的平民,都对社火队的到来报以最大的热情和虔诚。

这种深入到每一户的祈福活动,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将“驱邪纳吉”的愿望植入每个人的心中。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社火活动达到了最高潮。夜幕降临,两项最壮观、最具特色的仪式——绕火塔与转九曲,相继上演。

在城中心广场,用本地盛产的优质煤炭垒砌起一座巨大的、宝塔形状的“火塔”,内部填满了干柴。随着会首一声令下,火塔被点燃,冲天的烈焰瞬间腾起,高达数丈,将周围照得亮如白昼,灼人的热浪逼得人群连连后退,却又舍不得离开这壮观的景象。

社火队员们则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火塔,开始跳起步伐复杂、蕴含八卦方位的舞蹈,口中齐声高唱古老的《火塔歌》,歌词大意是赞美火神,祈求以烈焰之力焚尽一切瘟疫病害。火光映照着他们涂满油彩的脸庞和矫健的身影,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和神秘的美感。

秦思齐站在外围,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热力,仿佛也真的能感受到一种涤荡污秽、焕然新生的力量。

与此同时,在城外的开阔田地上,另一项宏大的仪式——“转九曲黄河灯阵”也已准备就绪。用三百六十五根高达丈余的木杆,按照太极九宫八卦的方位栽成一座庞大的迷宫阵图,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每根木杆顶端都放置着一盏注入油脂的陶碗灯,此时已被悉数点燃。三百六十五盏灯火在暗夜中连成一片璀璨的灯河,勾勒出神秘而壮丽的阵型,中央则供奉着太上玄元祖师的神位。

社火队作为引领,带领着全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鱼贯进入这灯火迷宫。

人们在阵中曲折穿行,寻找着正确的路径,完成“转九曲”。据说,顺利转完九曲,可以消灾祛病,偷取阵中特定位置的灯盏,或者触摸特定的木杆,更能获得神灵的特别庇佑。

灯影晃动,人影绰绰,欢声笑语夹杂着对未来的祈愿,在寒冷的夜空中飘荡。秦思齐也漫步在这灯河之中,看着身边军民那充满希望和虔诚的脸庞。

热闹了将近十天的社火活动,在正月十六或十七日,终于接近尾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