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谢令(1 / 2)
柳素庵立在甲板上,目送小舟远去,满目赞赏,拈须叹道,“好一个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如此风雅奇士,恨不能一睹其容,恨不能相交一语。”
有老儒往口中猛灌一口烈酒,叹声道,“此人真性情人也,不为名利,不拘世俗。”
又有一位文士重重拍打栏杆,“可笑樊某科场蹭蹬,熬白了头,熬干了血,不过为个功名,何曾有这等胸怀境界,可笑可笑,可怜可怜。”
“…………”
众儒生低声议论,有的感慨,有的自省。
有人提起酒壶,倒了一盏,又放下,只觉再也饮不下去。
忽然,一阵惊呼震动全场,“我知道他是谁!”
众人齐齐看向那人。
那是一位面白的青年,衣袍上沾着酒点,神情激动,正是去岁的郡生张怀远,颇有才名。
众人齐齐追问。
张怀远道,“我与此君乃是同年,他勇夺魁首,我敬陪末座。”
此话一出,有人惊声道,“张兄那一届的案首,乃是薛向。”
“什么,你说那人是薛向,悲秋客薛向!”
此话一出,仿佛一瓢凉水泼进了滚油锅里。
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惊叫失声。
“悲秋客?竟是他!”
“薛向啊,大名鼎鼎的薛向啊!”
“号称汇聚沧澜千年文采风流的悲秋客啊。”
“是他,肯将如此千古名篇,轻掷于人的,也只有他了。”
甲板上,人声如沸,热浪几要将风雪寒意逼退。
一位老儒接道,“世人都传他才气逼人,桀骜不羁,又爱斗狠。可此人雪夜访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竟不见友,实在是天真烂漫之徒。”
另一位温雅的书生低声道,“足见传言多谬。”
沈惜华静立在旁,静静听着这些议论,心情如潮水,几度浮沉。
那舟上的人影似乎还在她眼中晃动,像要刻进记忆深处。
忽有一人举盏,向她遥遥一揖,“沈校书今夜之遇,不啻遇仙,实为人间奇缘。若非你,世间怎得见此作?”
另一人笑道,“是极是极,能得悲秋客赠诗,足见沈校书风姿、才华入了悲秋客法眼,难得难得。”
有锦袍中年道,“不知青柠书寓,还有名额否?我愿送小女入学。”
“正好,我家小妹也粗通文墨,愿拜沈校书门下。”
“老夫愿意资助沈校书,扩充青柠书寓规模。”
一时间,满甲板皆是追问沈校书的声音。
一众女校书花容失色,烦闷至极。
她们不敢出声讥讽,却都在心底懊恼,为何这等奇遇,不落在自己头上。
………………
雪继续下。
落在瓦檐上,堆成一层轻粉。
院里竹影稀疏,风一过,簌簌作响。
薛向支着一炉小炭,铜壶里水声细沸,青烟绕着他袍袖打旋。
他坐在轩敞的厅里,翻着一本典籍,漫不经心,脑子里想的却是世说新语。
思来想去,好像没有什么好用的故事了。
风又起,吹动他鬓角几缕碎发。
吱呀一声,院门开了。
赵宗主疾步走了进来,她着一件红色大氅,遮住丰美的身姿,俊面含春,巧笑倩兮。
她在檐下取了绣鞋,赤足走进厅来。
十根精巧的脚趾,宛若粉玉雕成。
她撇嘴道,“我说你昨个儿折腾人家到半夜,怎的忽然没影儿了,原来是去会佳人了。
人家今天特意绕路去了青柠书寓,呵,门庭若市呢。
人家也见到那位沈校书,生得不错,你眼睛倒是贼。”
薛向撇嘴道,“冒什么酸气,我可没那么闲,我的事儿,你不懂。”
赵宗主轻哼一声,解开大氅,里面竟是一套轻薄贴身的睡裙。
睡裙明显窄了一码,穿在身上紧绷绷的,倒是显露出爆炸美感的线条。
赵宗主凑到近前,琼鼻微动,勾住薛向的脖子,“市面上都在传郎君昨夜的天真烂漫,连人家听得也好生神往。
其实,人家也自知是蒲柳之姿,配不起郎君。
也是人家死乞白赖,才得了手的,也不敢奢求郎君什么。
只盼着郎君他朝凌霄傲日,莫忘了这小小沧澜城中,还有贱妾微躯,伏望垂怜。”
说着,她跪在案前,伏身其上。
薛向这才看见,她身后插着一根雪白的尾巴。
尾巴摇动数下,便有水滴落在地板上。
妖精若此,薛向满心的魏晋风骨,天真率直,全抛至九霄云外了。
“赵宗主,你非要毁了本公子这身道行不可么?”
薛向满目青赤。
赵宗主道,“谁叫郎君俊俏绝伦,多的是妖精盯着,人家不敢奢望将郎君金屋藏之。
郎君在时,还不勤加采撷,岂非暴殄天物。”
白尾轻摇,溪流已透出紧绷绷的绸裤。
薛向再也坚持不住,虎吼一声,直入深巷。
游历天下,到底不能以赵宗主的雅居为中心点。
一夜耕耘后,薛向正式启程了。
…………
剑南州,醴陵郡,桐城。
桐城城令衙门位于城内三星峰,戌时三刻,雪势正紧。
风从山坳卷过,吹得桐城城令衙门的旗幡猎猎作响。
屋檐积雪厚了半尺,檐角的铜铃被冻住,微微颤动。
堂内燃着一盆炭火,火光红亮,却驱不散四周的寒气。
几案上摊着地图,墨迹未干。
新任桐城令坐在上首,年约三十许,面色清峻,披着青袍,神情中带着一丝倦意,这是他到任的第十九日。
下首五人分坐两侧,皆是桐城各位掌印。
除了掌印兼副城令的卢东兴未至外,余下掌印都在了。
“黑风寨之患,拖了三月有余,为祸数镇,连商道他们也敢劫,我等习圣人之道,不体恤民间疾苦,不思为民除害,还当这个官作甚?”
桐城令高声道,“旁的都不必说了,列位只要告诉谢某,这兵发是不发。”
谢城令话音未落,风纪院院尊兼掌印陈汉路轻咳一声,摇头道:“城令此言虽壮,奈何上次剿匪折了四十余人,抚恤银两至今无着落,城中怨声载道。此刻若再行征讨,百姓怕要闹事。”
清吏院院尊兼掌印黄耀慢条斯理地理了理袖口,“况且,衙库亏空,岁末催赋,哪来钱粮动兵?不如先安抚,伺机图之。”
“剿不如抚。”
内务院院尊兼掌印冯双如笑笑,轻摇羽扇,“黑风寨匪患甚大,匪首者传闻已有结丹之境,若能招安,可为朝廷用。”
一众掌印纷纷发言,就没一个应和谢城令。
众人倒也不是明着顶撞,搬出的理由还都说得过去。
一番发言毕,堂内弥漫着一种颓丧气息。
雪从门缝灌进来,在青砖上化成一滩冷水。
谢城令垂眼看着那滩雪水,良久不语。
外头风声呼啸,吹得门环叮当作响。
谢城令忽然抬头,眼神如刀,“黑风寨每月劫道,桐城的百姓已死伤多少?你们怕死,怕缺银,怕担责,可有人怕过百姓丢命?”
堂上静极。
炭火“啪”地炸开一粒火星。
有人低声嘀咕,“大人言重了。”
谢城令缓缓起身,走到门前,推开门。风雪灌入堂中,卷起案上卷宗。
“桐城不剿匪,则永无宁日。你们若不动,本官自带弓,单枪匹马剿灭这匪患。”
昏黄的火光映在他肩头,他的背影格外孤直。
掌印们对视一眼,各自眼生讥诮。
就在这时,一名书办疾步从外奔入,浑身带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禀大人,文院上空……黑气弥漫,连天不散!”
堂上一阵低语。
那书办又道,“城中几位老儒言,此乃气运受污,主城令德行有亏。城学诸廪生已聚于文院,议论纷纷。”
众掌印你看我我看你,神色微妙。
陈汉路阴恻恻一笑,“啧啧,这可稀罕。自古文院有气感天,若真是黑气笼罩,绝非妙事。”
黄耀缓缓抚须,似叹似笑,“世道多变,气运有应。百姓未必懂理,但文院若乱,大人怕也难安。”
冯双如合起羽扇,“天象这东西,往往与人心相通。既然众生皆言,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一番推搪,堂中气氛顿时凉了几分。
谢城令脸色铁青,袖下一摆,沉声道,“够了。散会!”
炭火骤然一跳,火星四溅。
众人脸色不阴不阳,施施然退场。
待人去堂空,谢城令脸色青得能滴下水来,“本地的老官油子实在可恶。”
他当然知道匪患和文院黑气,不过是有人给他的下马威。
真正的幕后之人,必是那位未出席掌印会的副城令卢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