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硅麦共生法(2 / 2)
王磊带领200名改造者在“文昌”号硅基森林边缘搭建临时草木灰制备炉。改造者的螯状爪精准地剥离硅晶虫外壳,银色触须分泌的星尘菌液加速秸秆干燥,10吨秸秆在高温炉中碳化,与硅晶虫粉末混合后,生成灰黑色的硅碳复合灰——用生物扫描仪一照,碳基酶活性91%,硅基催化剂纯度99.7%,符合李素的要求。
张岚的反重力团队则在二号穹顶安装了36组温度调控模块。量子釉天窗的透光率被精确控制在72%(对应硅基输出频率),确保日间温度稳定在150℃;夜间启动超导散热片,将多余热量通过反重力管道输送到“启明”号能量核心,作为辅助能源,一举两得。
李素和陈墨则守在实验室,反复调整草木灰的施加比例。陈墨翻遍《泛胜之书》《农桑辑要》等古籍,终于在《齐民要术》“种麻篇”找到关键记载:“‘夏至后二十日沤麻,令水尽,曝干,净淘,勿有杂物。’沤制过程中的微生物发酵能提升钾元素活性!”她们立即在草木灰中加入星尘菌发酵液(活性65%),使碳基酶的转化效率提升至87%。
“开始第一次调控!”半人马历447日清晨,当第一缕金色阳光透过量子釉天窗洒向粟麦田时,李素按下了调控系统的启动键。
穹顶内的温度开始攀升——从-150℃升至50℃,星尘菌的活性曲线缓慢抬头;100℃时,麦穗的青光闪烁频率加快至36Hz;150℃时,李素一声令下,改造者驾驶的反重力播种机飞过麦田,硅碳复合灰如黑色的雪花飘落,覆盖在粟麦的根系周围。
“滋滋——”草木灰接触到高温土壤,立即释放出白色的蒸汽。生物扫描仪显示,硅基催化剂与星尘菌的代谢产物发生剧烈反应,硅晶颗粒的分子结构从SiO?(二氧化硅)转化为Si(OH)?(原硅酸)——一种可溶于水的硅基化合物,能被粟麦根系吸收。
“硅晶沉积速率下降了!”小林激动地大喊,监测仪上的红色曲线从0.8%/小时降至0.3%/小时,“秸秆的螺旋纹路闪烁变弱,频率从36Hz降至28Hz!”
但危机并未解除。当双日西沉,温度降至-150℃时,星尘菌的活性仅降至78%,仍高于65%的安全阈值。李素盯着监测数据,突然想起王磊的话:“改造者的血液里含有星尘菌抑制剂(第四百五十八章可逆改造残留)。”她立即联系地脉舱:“王磊!需要改造者的血液样本!100毫升!”
一小时后,100毫升银色的血液被注入草木灰溶液。当改造者血液中的抑制剂与星尘菌接触,夜间活性曲线骤然跳水——从78%降至52%,完美落入安全区间!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李素瘫坐在椅子上,防护服的面罩上布满水雾,她看着监测仪上稳定的曲线,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刚才调整设备时蹭到的草木灰。
两周后的半人马历461日,二号穹顶的粟麦迎来了第一次收获。
当联合收割机的反重力刀片划过麦田,金色的麦穗如潮水般涌入收集舱。李素站在舱边,颤抖着拿起一株麦穗——颖壳不再闪烁青光,秸秆的螺旋纹路变得柔和,用手指一捏,竟能感受到轻微的弹性,不再是之前的坚硬如铁。
“硅晶含量12%。”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刺入麦穗,量子计算机的分析结果弹出:“抗辐射能力提升3倍(硅晶反射宇宙射线),蛋白质含量14%(地球标准12%),可食性评分89分(满分100)!”
“穹顶农业自给率升至81%!”张岚的通讯器里传来哽咽的声音,“‘启明’号的粮食储备舱已经装满,足够支撑所有人到‘梦之星’任务完成!”
李素走到实验台旁,拿起青铜小刀,小心翼翼地切开一株麦穗。截面的淀粉层中,竟嵌着无数个微型的《大同鼎》虚影——三足两耳,九州纹饰清晰可见,螺旋符号的青光在虚影中流转,与地脉舱的青铜巨鼎形成跨越空间的共振。
“这不是变异……”陈墨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的帆布包里,《齐民要术》的全息投影正与麦穗截面重叠,“是《齐民要术》说的‘万物相生’。星尘菌、粟麦、外星符号,在‘顺天时’的调控下,形成了新的共生体。”
李素抬起头,透过量子釉天窗望向兼爱城的天空。“启明”号反重力城市正缓缓掠过穹顶,能量核心的36Hz青光与麦穗截面的虚影同步闪烁。她突然明白,瑶光星文明的螺旋符号不是简单的能量编码,而是宇宙共生的邀请函——就像《齐民要术》教导古人顺应天时,他们也在教导兼爱城:唯有与天地、与异类、与星海“相生”,文明才能真正“永续”。
“准备收获吧。”李素将切开的麦穗举到阳光下,微型大同鼎的虚影在光芒中流转,“这是我们送给瑶光星的第一份礼物——用地球的智慧,种出的星际庄稼。”
地脉舱的《大同鼎》仿佛听到了她的话,螺旋符号的青光骤然明亮,与二号穹顶的粟麦田形成巨大的能量漩涡——在漩涡的中心,一道青金色的光带直冲云霄,跨越4.3光年的星海,向“梦之星”的方向延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