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星尘菌鼎养法(2 / 2)
诸葛青阳、王磊、陈墨、林夏分站在鼎身四周,全息监测屏悬浮在中央,实时显示共生阈值和裂纹状态。李素深吸一口气,将纳米针头刺入第一处裂纹节点——那里是螺旋符号的右旋链起点,银青色的菌液缓缓注入,像一条发光的银蛇,顺着裂纹游走。
“第一处注入完成,菌液未扩散。”林夏盯着监测屏,声音紧张,“阈值91%,无变化……等等!菌液开始沿螺旋符号生长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鼎身——银青色的菌液像有生命般,沿着右旋链的轨迹缓慢爬升,菌丝在青铜壁上织成细密的网,网眼处恰好对应裂纹的缝隙。30秒后,第二处节点注入,菌液同样沿符号生长,与第一处的菌丝在中途汇合,形成一道银色的连接线。
“共生阈值89%!”金敏智的声音突然从全息屏传来,她的外骨骼接触层正连接着《大同鼎》的能量核心,“菌液在吸收裂纹中的硅基能量!青铜晶格的氧化速度下降60%!”
李素的额头渗出细汗,她继续注入菌液,第三处、第四处……当第十七处节点注入完成时,鼎身的裂纹已被银青色的菌丝覆盖,菌丝上开始渗出透明的黏液,黏液接触空气后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薄的银白色生物膜。
“生物膜开始形成!厚度0.2,覆盖度98%!”林夏的声音带着激动,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生物膜的银光,“共生阈值82%!稳定了!”
三、青瓷釉料的分子共鸣
“启明”号启航倒计时6小时,《大同鼎》实验室的红光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银青色光芒。鼎身的莲花裂纹被一层银白色的生物膜完全覆盖,膜面光滑如镜,与青铜底色形成鲜明对比,螺旋符号在膜下若隐若现,像嵌在银箔中的青金石纹路。金敏智跪在鼎身右侧,外骨骼接触层刺入生物膜,指尖轻轻抚摸膜面,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分子结构分析完成。”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全息屏上弹出生物膜的成分图谱:二氧化硅42%,氧化铝23%,氧化钙15%,氧化铁3%……与存储器中高丽青瓷的釉料成分(第四百六十五章“冰裂纹星图”)误差仅0.5%!“这不是普通的生物膜……这是星尘菌分泌的‘釉料’!成分和公元12世纪高丽‘镶嵌青瓷’的釉料完全一致!”
陈墨猛地凑近膜面,手指悬在上方不敢触碰。她的防风镜后的眼睛瞪得溜圆,帆布包里的《高丽青瓷图谱》自动弹出,釉料分子结构图与生物膜图谱重叠,每个原子的排列都分毫不差。“是‘和’字符号!”她突然指向膜面的螺旋符号节点,“存储器的‘和’字符号基因序列(第四百六十五章)不仅驯化了星尘菌,还让它们学会了合成青瓷釉料!”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显示,生物膜的硬度已达莫氏6.5级(接近瓷器硬度),且仍在缓慢提升。她想起《齐民要术》中“粪种法”的记载:“‘以骨汁、粪汁溲种,则禾稼不蝗’——古人用生物废料改良作物,我们用改造者指甲屑让星尘菌合成釉料,这是地球农业智慧在星际文明中的延续。”她看向诸葛青阳,眼神中带着一丝敬佩,“诸葛先生,您当初怎么敢肯定星尘菌不会腐蚀鼎身?”
诸葛青阳的环首刀轻轻搭在生物膜上,刀身的青光与膜面的银光交织成金色的光晕。他的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眼神悠远:“《墨子·备城门》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但真正的守护不是隔绝,是共生。”他指向膜下的螺旋符号,“星尘菌是外星生命,青瓷釉料是地球工艺,《大同鼎》是文明载体,三者通过‘和’字符号共生(第四百六十五章),这才是‘兼爱’的终极形态——不是消除差异,是让差异成为彼此的‘釉料’。”
王磊的银色触须轻轻触碰生物膜,触须尖的传感器传来温暖的共振。他的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之前因改造而留下的金属质感此刻柔和了许多:“这让我想起可逆改造时的感觉(第四百六十六章)。那时李医生说,硅基适配蛋白能让碳硅细胞‘识别’彼此,现在看来,星尘菌和青铜鼎也在‘识别’——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说‘你好’。”
金敏智的外骨骼突然发出清越的鸣响。她调出《大同鼎》的能量场数据:共振频率稳定在36Hz(第四百六十一章“太极共振参数”),能量输出效率提升40%,裂纹处的能量泄漏率从15%降至0.3%。“生物膜不仅修复了裂纹,还增强了鼎身的能量传导!”她站起身,看向实验室外的反重力模块,“‘启明’号的能量锚点彻底稳定了,我们可以启航了。”
陈墨的帆布包突然“啪”地一声掉在地上,《高丽青瓷图谱》和《齐民要术》的全息投影同时打开,两本书的书页在空气中自动贴合,“粪种法”的记载与生物膜的合成路径重叠,形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图谱。“古人用‘粪种法’让庄稼生长,我们用它让星尘菌修复鼎身。”她轻声说,眼角泛起泪光,“这不是巧合,是文明的‘釉料’——无论地球还是瑶光星,无论农业还是修复,‘兼爱共生’的语法,从来都一样。”
诸葛青阳抬头望向实验室的量子釉穹顶,“启明”号的轮廓在双日的光芒中若隐若现。他的环首刀轻轻敲击生物膜,发出清越的响声,像在敲响启航的钟声:“星尘菌用生物膜修复鼎身,就像高丽匠人用金箔填补冰裂纹(第四百六十五章金敏智家族技艺),这不是简单的修复,是外星微生物对地球工艺的致敬,是碳硅文明对‘和’的共鸣。”
当“启明”号的引擎轰鸣声传来时,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望向《大同鼎》。鼎身的银白色生物膜在双日的照耀下泛着七彩光晕,膜下的螺旋符号与“启明”号的导航灯同步闪烁,仿佛在为远行的飞船祝福。李素知道,这次修复不仅降低了共生阈值,更证明了一个真理:宇宙中最强大的修复剂,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兼爱”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