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自此逍遥,不羁江湖(2 / 2)
韩瑾没有派兵镇压,而是带着《农桑医方》和新稻种去见木隆:“木隆首领,这些年朝廷给南疆送粮送药,你看孩子们在学堂读书多开心,木扎是被人骗了。”木隆看着学堂里识字的孩童,又想起去年疫情时赵月救了他的孙子,脸色渐渐缓和。
章明远带来了刘谦写给木扎的密信,信中说“只要闹事,魏党复辟后给你更大地盘”。“这是圈套,”章明远指着信,“魏党当年杀了多少土司,你忘了?朝廷才是真心待你们。”木隆气得发抖,立刻派人将木扎绑来,当面拆穿谎言。
赵月带着惠民药局的医官赶来,给部族老人送药,还教姑娘们做针线。木扎的母亲握着赵月的手:“姑娘是好人,朝廷是好人,是木扎糊涂。”木扎羞愧地低下头,请求韩瑾责罚:“我不该闹事,求朝廷再给我一次机会。”
学堂重新开课那天,木隆带着木扎给韩瑾和章明远赔罪,还送来了部族最珍贵的雪莲。“以后我一定帮朝廷推行新政,”木隆说,“让孩子们都读书,都种新稻。”章明远望着学堂里的朗朗书声,笑道:“汉夷同心,南疆才能安稳。”
郑衡在刑部大堂审理张彪、周士弘等人,堂下跪着十余名旧势力首恶,有地方豪强,有守旧将官,还有魏党余孽。“张彪克扣军屯银,阻挠边防新政;周士弘勾结奸党,垄断漕运;你们可知罪?”郑衡的声音震得堂柱嗡嗡作响。
张彪还想狡辩:“我是先皇旧部,功过相抵……”卫凛当即出列,呈上张彪当年“私放鞑靼奸细”的旧案记录:“你不仅阻挠新政,当年还通敌,罪加一等!”张彪脸色惨白,瘫倒在地,再也说不出话。
宋昭宣读判决:“周士弘、张彪勾结奸党,阻挠新政,斩立决;其余从犯,革职抄家,流放边疆。”冯谦补充道:“你们的罪行已编入《刑案集要》,警示天下官员——谁再敢挡新政的路,就是这个下场!”
行刑那日,百姓们围在刑场外围观,有人举着“除暴安良”的牌子。周士弘的家产被查抄后,一半用于补偿受损百姓,一半投入农桑学堂。李董带着苏州百姓来谢恩:“郑大人,这下江南的天,彻底晴了。”
卫诵在复核案件时,对郑衡说:“这些案子判得好,既震慑了宵小,又给新官撑腰。以后谁再敢阻挠新政,先想想周士弘的下场。”郑衡点头:“律法就是新政的盾牌,有它在,百姓才能安心。”
江澈在江南治水时,遇到了新麻烦——地方劣绅汪某以“破坏祖坟风水”为由,阻止水渠经过其田庄,还煽动村民挖断已修好的渠段。此时汛期将至,若水渠不能按时完工,太湖周边百姓将面临水患,江澈急得彻夜难眠。
卢浚带着工部工匠赶来,他勘察后发现,汪某的“祖坟”竟是伪造的,目的是霸占水渠周边的良田。“汪某,你伪造祖坟阻挠治水,按《大吴律》,当以‘危害民生’论罪!”卢浚拿出地契和证人证言,汪某的谎言被当场戳穿。
程昱带着工科给事中的文书来督查,他爬上渠堤,用仪器测量后对百姓说:“这水渠能排涝能灌溉,今年汛期再也不用怕淹房子,明年还能多收粮食。汪某是为了自己的地,害大家受苦!”百姓们怒火中烧,纷纷帮着修复渠段。
江澈调整了水渠路线,绕开了真正的百姓祖坟,还派人加固了周边的房屋。汪某被押走时,看着忙碌的工匠和百姓,终于认罪:“我不该贪占良田,阻挠治水。”江澈对百姓说:“水渠是大家的,谁也不能用来谋私利。”
汛期来临时,水渠顺利排洪,太湖周边安然无恙。百姓们在渠边立起“润民渠”的石碑,江澈摸着石碑上的字迹,对卢浚笑道:“徐英大人说,治水有功,给咱们拨了新的筑堤工具,明年咱们再修两条水渠。”
沈敬之在吏部主持新一批选贤考核,此次考核的重点是“新政实绩”,李董、陈安、江澈等寒门新官的名字,都被排在了前列。温庭玉核对资历后笑道:“这些年轻人虽出身寒门,却比那些世家子弟能干十倍。”
陆文渊举荐了两名民间人才:一位是擅长冶铁的铁匠吴二,能改良农具;一位是懂航运的船工王老汉,能优化漕运路线。“选贤不该只看科举,”陆文渊说,“这些有实技的百姓,才是新政的根基。”沈敬之当即拍板:“吴二任工部铁作主事,王老汉任漕运司帮办。”
赵毅在考核中发现,有世家子弟通过贿赂考官谋职,当即上疏弹劾:“选贤令是陛下的国策,绝不容许舞弊!”萧桓下旨严查,将受贿考官和舞弊子弟一并革职,还下令将此事编入《肃奸录》,警示天下:“选贤唯才,不分出身,谁舞弊,谁下台!”
新官赴任前,沈修带着《肃奸录》给他们授课:“谢渊大人为了新政,不惜以死谏君;你们如今有朝廷撑腰,更要敢作敢为。”李董代表新官宣誓:“臣等定以民为本,推行新政,绝不辜负陛下信任!”
萧桓在御花园召见新官,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笑道:“旧势力就像秋风里的落叶,吹一吹就散了。你们是大吴的新枝,要长得粗壮,撑起这片天。”新官们齐声应诺,声音洪亮,震得园中的银杏叶簌簌落下。
蒙傲在西北主持军事会议,邵峰、赵烈、蒙毅站在沙盘前,讨论着军屯与边防的结合方案。“军屯粮食自给后,我们可以增修五座烽火台,”邵峰指着沙盘上的红点,“鞑靼若来犯,我们既能坚壁清野,又能围追堵截。”
林锐带着禁军新制的火炮赶来,这些火炮是冯衍主持铸造的,射程比旧炮远三成。“蒙帅,这十门火炮部署在鹰嘴崖,鞑靼的骑兵再不敢靠近,”林锐演示着火炮的操作,“裴衍大人还送来了新的火药配方,威力更大。”
孙越在督查军饷时,发现有小吏克扣士兵军粮,当即上报秦昭:“军饷是士兵的命根子,绝不能贪!”秦昭下令将小吏斩首示众,裴衍补充道:“我已改革军需采买制,军粮、兵器直接从工坊调运,杜绝中间克扣。”
鞑靼首领带着万余骑兵来犯,却被烽火台的狼烟预警,蒙毅带着骑兵诱敌,赵烈在军屯麦田设伏,火炮齐发,鞑靼骑兵死伤惨重。“这就是军屯的好处,”蒙傲站在烽火台上,看着溃逃的鞑靼兵,“有粮有兵,有炮有墙,他们再也不敢来了。”
捷报传到京城时,萧桓正在与沈敬之商议封赏。“蒙毅、赵烈战功卓着,升蒙毅为黑风口守将,赵烈为西北副总兵,”萧桓提笔写道,“守边有功者,朕绝不亏待。”御案上的捷报旁,放着西北送来的新麦,颗粒饱满,象征着边防与民生的双重丰收。
选贤殿的紫藤花再度绽放,杨启捧着更新的“贤才跟踪簿”,脸上满是笑意——簿册上,旧势力阻挠的记录已被红笔划去,取而代之的是“漕运畅通”“军屯丰收”“南疆安定”的实绩,新官们的名字旁,全是百姓的赞誉。
徐英的财政奏报上,“国库存银五百万两”的字样格外醒目,周霖补充道:“盐课、漕运收入翻倍,农桑税也增了三成,国库再也不用愁了。”萧桓看着奏报,又望向阶下的百官:“这都是你们破障攻坚的功劳,是百姓信任朝廷的证明。”
江南的漕运码头,粮船络绎不绝,李董和陈安正在推广“稻渔共生”,百姓们的稻田里,鱼儿游动,稻穗饱满;西北的军屯,新麦收割,蒙毅带着士兵晒粮,烽火台的旗帜迎风招展;南疆的学堂,汉夷子弟一起读书,韩瑾和章明远正在规划新的水渠。
虞谦弹劾的最后一名旧势力官员被革职,他捧着空白的弹劾疏笑道:“以后这疏,该用来表彰贤官了。”郑衡也说:“刑部的冤案越来越少,新案都按《大吴律》审理,百姓再也不用怕冤屈。”
萧桓带着百官登上城楼,望着京城内外的繁华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沈敬之感叹道:“陛下,旧障已破,新局已开,这就是您想要的盛世。”萧桓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这只是开始,大吴的盛世,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贤才传承下去。”
片尾
大吴朝迎来真正的承平之世。江南漕运年运粮千万石,粮价稳定;西北军屯自给自足,鞑靼遣使称臣;河南新麦推广至全国,亩产增三成;南疆汉夷同心,学堂遍布村寨。旧势力残余被彻底肃清,魏党痕迹荡然无存。
寒门新官成为朝堂中坚:李董升任浙江巡抚,陈安任江南农桑总领,江澈升工部侍郎,蒙毅、赵烈成为边防名将。沈敬之虽已年迈,却仍主持选贤,看着新官们成长,笑道:“这才是谢渊大人当年期盼的样子。”
萧桓下旨修建“兴邦阁”,将破障攻坚的功臣名字刻在阁内,从蒙傲、沈敬之到李董、陈安,无一遗漏。阁前立着“民为本”的石碑,是萧桓亲笔题写。百姓们常来阁前祭拜,说:“这些官,是为我们办事的好官。”
中秋佳节,京城张灯结彩,萧桓与百官在兴邦阁设宴,望着万家灯火,举杯道:“今日之盛,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愿大吴江山,代代承平,薪火不息。”远处传来百姓的歌谣,歌声朗朗,飘向月光下的山河。
卷尾
大吴之兴,非一蹴而就,实乃“破障”与“承基”并行之功。萧桓初承大统时,魏党余毒未清,旧势力盘根错节,财政空虚,民生凋敝,新政推行如逆水行舟。然帝王有自省之明,以“选贤纳谏”为纲,以“律法严明”为刃,聚百官之力,破沉疴之弊。
破障之路,在于“敢”与“智”:沈敬之敢违世家之议,力推寒门选贤;虞谦敢触豪强之怒,铁腕查贪;顾彦敢破权贵之障,秉公执法;江澈以智疏淤,李董以情安民——无敢为之气,则旧弊难除;无智为之法,则新政难行。承基之要,在于“民”与“才”:以民为本,则百姓归心,谣言自破;以才为柱,则新局可立,薪火相传。
旧势力的阻挠,实则是对“公平”的挑战——世家怕寒门夺利,豪强怕新政断财,守旧者怕变革失权。而大吴的破局,正是以“公平”破“私利”:科举不问出身,律法不分贵贱,新政普惠万民。徐英的财政开源,是让贪腐之财回归百姓;柳恒的新麦推广,是让丰收之利惠及农户;韩瑾的南疆新政,是让汉夷之谊扎根人心。
史载“天德之治,以破障始,以承基终”,恰是此理。治国如治水,遇障需疏,而非堵;承基如种麦,需培土,而非拔苗。萧桓与百官以“破障”除弊,以“承基”兴邦,终成盛世。此盛世之鉴,在于:君有明心,臣有公心,民有信心,则山河无恙,天下承平——这便是大吴留给后世的治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