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20章 虞兮舞罢兮情难绝,项王兵败兮志未平

第1020章 虞兮舞罢兮情难绝,项王兵败兮志未平(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苏州知府李董拿着账册,带着衙役在城里排查粮商,查到兴源粮行时,掌柜的眼神格外躲闪。“账册记着‘兴源粮行在苏州强买粮田千亩’,”李董指着账册上的田契编号,“这些田都是百姓的祖产,你用低价强购,再以十倍租金租回去,每年坐收万两——可有此事?”掌柜的脸色煞白,说不出话来。

顾彦在杭州府衙审理林知县,案桌上摆着账册、田契和百姓的诉状。“你强占良田百亩,交给兴源粮行收租,每年分润五百两;去年水灾,你又克扣赈灾粮三成,卖给粮商牟利——这些都有账册和人证,你还敢抵赖?”林知县瘫在堂下,终于认罪:“是温良让我这么做的,他说跟着他,既能升官又能发财……我鬼迷心窍,才害了百姓!”

秦仲配合顾彦,将账册上涉及浙江的七名贪腐官员全部革职。“这些人拿着朝廷俸禄,却做着欺压百姓的勾当,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他看着追回的赃银,沉吟片刻道,“把这些钱拿去建农桑学堂吧——用贪腐的钱办民生实事,也算是给百姓一个弥补。”不久后,浙江各地的农桑学堂陆续开课,百姓们得知办学的钱来历,无不拍手称快。

钟铭在松江府抄没赵显家产时,从书房暗格搜出一本素笺账册,上面未记银钱,只反复写着“赵先生”“传谣”“乱民心”等字。“这赵先生是何人?”钟铭一拍惊堂木,惊得赵显瘫软在地:“是……是前魏党赵康!他给我五千两,让我在乡间散布‘新政刮民财’的谣言,说堤坝垮塌是朝廷苛政所致……”钟铭脸色骤变,即刻拟密折八百里加急送京,魏彦卿接报后,连夜调锦衣卫南下缉捕。

内阁阁老张伏亲赴江南,看着府衙内堆积如山的地方账册,对李董和顾彦说:“这些账册不只是罪证,更是民生的晴雨表——哪笔钱被贪了,百姓就在哪受穷。”他指着账册上的赈灾款记录,“把追回来的赃银用在刀刃上:修水渠、建学堂、补赈灾缺口,让百姓亲眼看到,朝廷查贪腐是动真格的,不是走过场。”

刑部大堂庄严肃穆,案桌被涉案账册堆得满满当当,郑衡端坐主审位,卫诵与虞谦分坐两侧,堂下二十余名涉案官员镣铐加身,跪成一片。“温良,”郑衡的声音沉如洪钟,震得堂下立柱都似嗡嗡作响,“账册记着你牵头贪腐五十万两,盐课、漕运、河工、军饷无一不沾,还勾连魏党残孽图谋不轨——你可知罪?”

温良脸色惨白,却还想狡辩:“这些账册都是伪造的!是他们栽赃陷害!”虞谦冷笑一声,挥挥手让衙役带上证人:“聚福钱庄掌柜、兴源粮行老板都在这,他们亲眼见你存赃银、分赃款;这本从你家搜出的‘私交账册’,笔迹与你任职时的评语完全一致——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想抵赖?”

刘启趴在地上,哭得涕泗横流,膝行向前想抓郑衡的袍角:“臣是被温良胁迫的!他说若不从,便将臣早年错账公之于众,臣一时糊涂才……”刑部右侍郎宋昭冷笑一声,将河工账册掷在他面前,纸页翻飞至“堤坝垮塌”一页:“你分润两万两时,怎不想起十二户百姓被洪水卷走?这血债,不是‘糊涂’二字能抵的!”

卫诵(大理寺卿)宣读复核意见:“温良、刘启、李嵩、王承为主犯,贪腐数额巨大,牵连边患与民生,判斩立决;张彬、林知县等从犯,革职抄家,流放边疆;陶岳主动认罪,贬为庶民,退缴全部赃银。”

冯谦(刑科给事中)补充:“这些账册将编入《刑案集要》,作为‘贪腐实证’的典型案例,发放给全国官员。涉案官员的赃银,一半补偿受灾百姓,一半用于江南堤坝修缮和农桑学堂建设。”

温良被押赴刑场前,突然挣开衙役嘶吼:“我不是主谋!背后是赵康!他是魏党余孽,让我建贪腐网积钱,待时机成熟便助魏党复辟!账册里的‘赵先生’,就是他!”三法司即刻将供词封入蜡丸送京,萧桓览后怒拍御案:“魏彦卿,速带锦衣卫缉捕赵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魏彦卿在赵康的住所搜出一本“复辟账册”,记着“贪腐银钱五十万两,用于招揽旧部、收买边将”。赵康供认:“陈言贪赈灾银、刘启修豆腐渣堤坝,都是为了让百姓不满,动摇陛下的统治。”

沈修(翰林院编修)将赵康的罪行补充到《肃奸录》:“魏党残孽虽隐姓埋名,但贼心不死,贪腐只是他们的手段,复辟才是目的。这些账册,就是他们阴谋的铁证。”萧桓下旨:“全国通缉魏党残孽,凡举报属实者,赏银百两。”

蒙傲在西北抓获两名与赵康勾结的边将,他们的“通敌账册”记着“卖给鞑靼军粮两万石,换取鞑靼支持复辟”。“魏党残孽竟敢通敌叛国,简直天理难容!”蒙傲将边将斩首示众,加强边防戒备。

魏彦卿将赵康的复辟账册呈给萧桓,册中详细记载“贿买边将”“囤积粮草”“散布谣言”等计划。萧桓怒不可遏,龙袍袖扫过御案:“将赵康凌迟处死,诛其三族!传旨天下:凡魏党残孽,自首者免死,顽抗者夷族!”数日后,都察院设“肃奸署”,专司清查魏党余孽,百官人人自警。

王砚带着账册,将追回的五十万两赃银逐一分配:“十万两给江南修缮堤坝,十五万两给苏州、松江建农桑学堂,十万两补偿水灾百姓,十五万两投入河南新麦种推广。”徐英看着分配明细:“每一笔都要记在‘民生账册’上,接受百姓监督。”

李董用分配的赃银,在苏州建了五所农桑学堂,还请陈安(劝农官)来讲课:“这些钱是从贪腐官员手里追回来的,要用在百姓身上。”张阿公带着孙子来上学,看着崭新的学堂,老泪纵横:“朝廷为我们做主,我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江澈用赃银修缮堤坝时,程昱每日带着账册督查,小吏记账稍有偏差便厉声纠正:“每一块石料、每一文工钱,都要与账册严丝合缝!”堤坝竣工之日,江澈亲题“民心堤”三字刻碑,碑后刻着“用赃银修民利,以清吏慰民心”。百姓闻讯赶来,将新麦撒在碑前,香火缭绕中,孩童们围着碑石诵读碑文。

秦焕将追回的盐课赃银,用于减免江南灾区赋税:“账册记着百姓被多收的盐税五万两,现在要还给百姓。”百姓们得知赋税减免,都到府衙道谢:“朝廷清了贪官,我们的负担也轻了。”

徐英将“民生账册”呈给萧桓:“追回的赃银都用在了实处,百姓们很满意。”萧桓翻看账册,看到“农桑学堂招生五百人”“堤坝验收合格”的记录,露出笑容:“贪腐的钱,终究要还给百姓。”

第十节 制度革新:账册为鉴固朝纲

贪腐案审结后,沈敬之在吏部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凡提拔官员,需将家产、收入记在‘廉政账册’上,公示三个月,接受监督。”他还设立“廉政档案”,官员的贪腐记录终身留存,影响升迁。

徐英在户部建立“专项账户制”:“盐课、漕运、河工等款项,都纳入专项账户,由户部、六科给事中、地方官共同管理,每一笔支出都要三方签字,记在‘透明账册’上,杜绝截留。”

冯衍在工部推行“工程终身追责制”:“谁主持的工程,谁就终身负责,工程账册要存档百年,若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否离任,都要追责。”江澈主持的堤坝,账册上签着他的名字:“我会对这堤坝负责一辈子。”

虞谦在都察院设立“账册督查制”:“每半年督查一次户部、工部的账册,对比实际支出与记录,发现漏洞及时查处。”他还令六科给事中轮流核查账册:“贪腐藏在账册里,监督也要盯着账册。”

萧桓在紫宸殿召集群臣,将一本线装“廉政账册”置于御案中央,朱笔点着册页:“这些贪腐账册是镜鉴,照得出人心黑白;新立的制度是铜闸,挡得住贪欲浊流。此后百官上任,先立‘廉政誓’,再记‘民生账’——若负朝廷、负百姓,这账册便会记下你的罪!”

御书房的贪腐账册被整理成册,存放在“史馆”,封面题着“贪腐鉴戒”四个大字。萧桓带着太子前来参观:“这些账册记着贪官的罪行,也记着朝廷反腐的决心。你以后登基,要常来看,莫忘百姓疾苦。”

钱溥升任左佥都御史,他主持编写《账册核查指南》,教地方官如何从账册中发现贪腐线索:“账册的涂改、异常的损耗、不明的支出,都是贪腐的信号。只要盯着账册,就能堵住漏洞。”

片尾

王砚执掌户部,推出“民生账册公开制”:“全国的农桑补贴、赈灾款项、工程支出,都要在地方官署门口张贴,百姓可以随时查阅。”苏州百姓看着账册上的“农桑补贴发放明细”,称赞道:“朝廷的钱花在哪,我们都知道,心里踏实。”

兴邦阁新增了钱溥、顾彦、江澈等人的名字,旁边摆放着他们核查过的账册封皮。阁前的“民为本”石碑前,百姓们带着新麦、丝绸前来祭拜,孩子们捧着《肃奸录》,听长辈讲账册反腐的故事。

萧桓带着百官登上城楼,望着京城内外的繁华景象——商旅往来,孩童嬉戏,百姓脸上满是笑容。沈敬之感叹:“陛下,账册清则吏治明,吏治明则百姓安,这就是盛世啊。”萧桓点头:“这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功劳,大吴的清风,要代代传下去。”

卷尾

大吴之治,因账册而破贪腐之局,亦因账册而固清廉之基。御书房堆积的册页,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民心向背的刻度——贪腐者以账册藏罪,终被账册钉在耻辱柱上;反腐者以账册为刃,劈开迷雾还世道清明。

账册之妙,在“实”:一笔一画记着银钱去向,一勾一抹藏着贪腐痕迹,容不得半点虚浮。大吴的反腐,未凭帝王一时之怒,而靠账册实证之威,靠部门联动之效,靠制度革新之固——这正是“以史为鉴,以账为证”的治世智慧。

兴邦阁的功臣名录旁,那册“贪腐鉴戒”愈发厚重。它昭示后人:治国者,既要善理“财政账”,更要善守“民心账”;官员者,既要算清“个人账”,更要算明“家国账”。大吴的清风,终因这一本本账册的沉淀,化作千秋不易的治世箴言——清廉在账,更在人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