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松风吹落半山晴,清泉石上漱秋声(2 / 2)
萧桓得知军饷被截、军粮私卖的真相后,龙颜震怒,案上的御笔被扫落在地:“军饷是戍边兵卒的性命,军粮是西北边防的根基!传旨蒙傲、赵烈,即刻彻查西北边军,凡参与通敌、贪腐者,无需押解回京,就地斩首!”秦昭领旨后,当即制定“军饷公开制”,规定军饷发放需将领、士兵代表、兵科给事中三方签字确认,杜绝贪腐空间。
工部侍郎冯衍带着卢浚、江澈赶赴江南,核查堤坝工程账册。“刘启主持修建的堤坝,账册记载‘用石一万方、石灰五千斤’,”冯衍蹲在堤坝缺口处,捡起一块一捏就碎的劣石,“实际仅用六千方劣石,石灰里还掺了大量沙土,这便是去年堤坝溃决、百姓遭殃的根本原因!”
江澈带着老工匠丈量堤坝,拿出工程记录:“账册写着‘工期半年’,实际仅三个月便草草完工,刘启为贪墨工程款,一味催促工匠赶工,根本不顾工程质量。附近百姓说,修堤时还亲眼见他把上好石料拉回自家宅院,用于建造私宅。”
卢浚查到刘启的亲信监工,审得实情:“账册标称‘工匠工钱三万两’,实际仅发放一万两,余下两万两被刘启与监工私分。工匠们稍有不满,刘启便以‘抗旨怠工’相威胁,扬言要将他们充军边疆,故而无人敢告发。”
工科给事中程昱带着新拟的《工程追责令》赶来:“冯大人,这是陛下御批的追责令,明确规定工程主持者需终身负责,即便离任也难逃追责。刘启修建的堤坝出此大错,就算他逃到天涯海角,也必被抓回问罪!”
冯衍将工程账册与堤坝垮塌的死伤记录一并呈给萧桓,声音沉重:“陛下,江南堤坝溃决,十二名百姓葬身洪水,千亩农田被冲毁,这些损失都该算在刘启头上。臣已令江澈重新修缮堤坝,所用皆为上等石料,费用从查抄赃款中列支。”萧桓点头,眼中满是痛惜:“务必修一座能挡百年洪水的坚堤,告慰死去的百姓。”
御史大夫魏彦卿接到温良供词,即刻入宫面圣,萧桓召来陆冰共同议事。“前玄夜卫指挥使因收受赵康贿赂,对其行踪视而不见,朕已将他打入天牢,”萧桓看向陆冰,目光满是信任,“你从京营百户凭军功一路升迁,朕知你清廉刚正。赵康现藏于法华寺,寺中方丈是他旧部,你带玄夜卫即刻前往,务必将人犯与罪证一并带回。”陆冰沉声应道:“臣即刻启程,若有差池,愿提头来见!”
陆冰亲率玄夜卫精锐突袭法华寺,玄色劲装的卫士如鹰隼般围堵寺院各出口,甲叶碰撞声惊得寺内鸦雀无声。赵康正在佛像后焚烧账册,听到院外动静欲翻墙逃窜,被陆冰掷出的铁链当场缠住脚踝,重重拽倒在地。“赵康,你勾结温良贪腐通敌,还想逃吗?”
陆冰一脚踩住他的手,俯身捡起未烧尽的“复辟计划书”,“有此罪证,足够你株连九族!”魏彦卿随后赶到,踹开佛像检视罪证,怒声道:“以贪腐动摇新政根基,以钱财招揽魏党旧部,以通敌换取鞑靼支持,待时机成熟拥立魏党后裔登基——好恶毒的阴谋!”
赵康被押回京城,面对计划书仍拒不招供。季文彬带着《肃奸录》赶来:“你当年陷害忠良的罪行,沈修都记在《肃奸录》里了;你给温良的密信,我们也找到了,上面有你的笔迹。你以为能瞒多久?”
苏明远将赵康与各地魏党残孽的通信呈上来:“这些信里记着你派人参透武试考题、安插奸细在兵部,还有你让温良克扣军饷,就是为了煽动边军哗变。这些证据,足够定你的谋逆之罪。”
萧桓亲自提审赵康:“魏党倒台已有十年,你还不死心?前玄夜卫指挥使收你好处,纵容你招兵买马,你真当朕一无所知?”赵康冷笑:“大吴的江山,本就该是魏党的!”萧桓怒喝:“陆冰听旨!将赵康凌迟处死,诛其三族!率玄夜卫布控全国,通缉所有魏党残孽,举报属实者赏银百两,包庇者与赵康同罪!”陆冰高声领旨,押着赵康退下,玄夜卫的脚步声震得殿阶发颤。
李董升任江南查案副使后,带着钱溥逐户核查赈灾银发放情况。“账册记着‘苏州发放赈灾银五万两’,但百姓实际只拿到三万两,”李董指着百姓手中的领银凭证,“剩下的两万两被林知县和粮商分了,我们已经追回,现在重新发放。”
秦仲在浙江设立“农桑学堂”,用查抄的赃款购置新麦种。“账册记着林知县截留的农桑补贴两万两,”秦仲将新麦种递给百姓,“现在把这些钱换成麦种,教大家新的耕作技术,今年的收成肯定能翻一倍。”百姓们捧着麦种,激动得热泪盈眶。
顾彦在杭州审理林知县,百姓们围在府衙外请愿:“顾大人,一定要严惩贪官!”林知县见民怨沸腾,终于招供:“是温良让我截留赈灾银和农桑补贴,说这样才能保住乌纱帽。我对不起百姓,求大人饶命!”
钟铭在松江府将赵显的家产分给百姓,指着账册说:“赵显强占的百亩良田,现在还给大家;他贪墨的银子,换成了农具和种子,每户都能领一份。以后谁再敢欺负百姓,朝廷绝不轻饶!”百姓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声音传遍街头。
李董将江南的查案结果上报,萧桓看着“追回赃款三十万两,百姓满意度九成”的记录,终于露出一丝笑容。“李董、秦仲、顾彦,”他提笔写下嘉奖令,“你们为百姓做主,就是为朝廷分忧。江南的清风,就靠你们守护。”
贪腐案审结后,楚崇澜牵头制定《三省协同查案制》:“以后凡涉及跨部门贪腐,尚书省统筹、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确保查案高效、政令合规。”他将制度草案呈给萧桓,“这样能避免部门推诿,让贪腐者无处遁形。”
沈敬之在吏部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凡提拔官员,需将家产、收入公示三个月,接受百姓和御史监督;还设立‘廉政档案’,贪腐记录终身留存,影响升迁。”他举例道,“以后像温良这样的贪官,再也不能靠隐瞒财产蒙混过关。”
周霖在户部建立“专项账户制”:“盐课、漕运、河工、军饷等款项,都纳入专项账户,由户部、六科给事中、地方官共同管理,支出时三方签字。”他翻开新的账册,“每一笔钱的去向都清晰可查,想截留都难。”
虞谦在都察院设立“跨部门监察组”:“由六科给事中轮流担任组长,定期督查各部门工作,发现贪腐苗头及时查处。”他解释道,“贪腐网络跨部门,监察也得跨部门,这样才能形成震慑。”
萧桓在紫宸殿召见百官,将新制度的抄本放在御案上:“贪腐之所以能成网,是因为制度有漏洞。现在我们把漏洞堵上,再加上百姓的监督,就能让贪腐者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大吴的新政,要在清廉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江南新麦丰收,李董带着百姓在江澈修的堤坝前祭拜。“这堤坝用赃款修的,结实!这麦种用赃款买的,饱满!”一位老农捧着新麦,对着京城方向磕头,“感谢陛下,感谢清官,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西北边关,蒙傲、赵烈带着士兵加固烽火台。“军饷足额发放,军粮充足,”赵烈指着公示的军饷账册,“士兵们都有干劲,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了。”蒙傲点头:“这都是朝廷反腐的功劳,只有内部清廉,边防才能稳固。”
京城的兴邦阁新增了李董、顾彦、江澈等人的名字,与蒙傲、沈敬之等功臣并列。阁前的“民为本”石碑前,百姓们带着新麦、丝绸前来祭拜,孩子们围着石碑认字,听长辈讲反腐的故事。
萧桓带着百官登上城楼,望着京城内外的繁华景象——商旅往来不绝,孩童在街头嬉戏,百姓脸上满是笑容。楚崇澜感叹道:“陛下,贪腐清则吏治明,吏治明则百姓安,这就是盛世啊。”
萧桓接过内侍递来的新账册,上面记着“盐课收入增五成,军饷足额发放,江南粮价稳定”。他轻抚账册,眼底的沉郁终于散去:“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大吴的清风,才刚刚开始吹。”
片尾
大吴吏治清明,四海升平。江南漕运畅通,盐课收入较三年前翻了一倍;西北边防稳固,鞑靼年年遣使朝贡;河南新麦推广至全国,粮食亩产稳居高位;南疆汉夷同心,学堂里的孩童能用汉夷双语诵读“民为本”。
温良贪腐案成为大吴反腐的里程碑,此后三年,全国贪腐案减少九成。钱溥主持的“廉政学堂”培养了数百名清廉官员,他们奔赴各地,将清风正气带到基层;沈修的《肃奸录》传遍天下,忠良事迹被百姓传颂,贪腐者闻之丧胆。
李董升任浙江巡抚,任内修了三十条灌溉渠,建了六十所农桑学堂,浙江百姓称他“李青天”;江澈升任工部尚书,主持修建的通济河连通南北,成为大吴的“黄金水道”;王砚推出的“民生财政”让国库充盈,百姓赋税却逐年减轻。
中秋佳节,萧桓与百官在兴邦阁设宴,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万家灯火上。远处传来百姓的歌谣:“大吴官,清又廉,粮满仓,边无尘;陛下明,百姓安,盛世景,万万年。”萧桓举起酒杯,对百官说:“这歌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卷尾
大吴之治,历贪腐之劫而愈坚,盖因帝有沉郁之痛,而后有雷霆之策;官有担当之心,而后有破网之举;民有期盼之愿,而后有同心之力。萧桓览账册而心沉,非独为银钱之失,更为民心之伤——此痛,化为反腐之锐刃,终破贪腐之巨网。
贪腐之祸,在私权凌驾公权,在部门壁垒成障,在制度漏洞为隙。温良之流以“同僚相护”为盾,以“暗箱操作”为术,妄图将公器化为私囊,终被三省协同之制、百官执剑之举戳破——此乃大吴治世之启示:治国者,既需铁腕惩腐,更需制度防腐;为官者,既需洁身自好,更需勇斗奸邪。
兴邦阁的功臣名录,一半是破腐之勇,一半是守廉之心;“民为本”的石碑,刻的是百姓期盼,更是百官准则。大吴的盛世清风,从来不是天赐,而是“帝明、官清、法严、民安”四者同心之力。此理传之后世,便是:盛世之基在清廉,清廉之要在制度,制度之魂在民心——这便是大吴留给华夏的治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