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岂惧征途多险阻,长风万里梦昭昭(2 / 2)
徐英当即拍板:“就按王砚说的办!另外,在‘盐课分户管理法’的基础上,新增‘漕运银分段核算’,每一段漕运的银钱收支,都由当地布政使和按察使共同签字确认,户部每月派专人核查。”他拿起朱笔,在新的财政制度上写下“账清、款明、人廉”六个字。
秦焕(户部左侍郎)负责赋税征管,他提出:“各地赋税征收后,要在三日内上缴国库,严禁地方官‘存银留用’,若有延迟,由户科给事中督查问责。”钱溥(户科给事中)立刻响应:“我们会每月巡查地方赋税情况,发现截留者,即刻弹劾。”
当第一批“三联账册”下发到江南时,秦仲(浙江布政使)感慨道:“有了这账册,每一笔钱都有据可查,想贪都难。”徐英得知后,欣慰地说:“财政是新政的根基,根基稳了,江山才能稳,这才是对陛下和百姓最好的交代。”
江南水渠的工地上,冯衍(工部尚书)正带着程昱(工科给事中)、卢浚(工部右侍郎)检查堤岸的修缮情况。陈言克扣河工银导致堤岸垮塌的教训,让这位务实的工部尚书格外严格,他用马鞭敲了敲新砌的堤岸:“这石料要比旧料厚三寸,砂浆要加糯米汁,必须达到‘百年不垮’的标准。”
“冯公,我们制定了《工程质量标准》,”卢浚递上一本手册,“里面详细规定了石料、木材、砂浆的规格,还有工匠的考勤制度和质量追责制,若出现质量问题,不仅工匠要受罚,监工和主管官员也要连坐。”
程昱拿着工程账册,逐一核对:“这是河工银的发放记录,每一笔都有工匠的签字,而且实行‘完工再结’,预留三成银钱,待一年后工程无问题再发放,这样能倒逼工匠保证质量。”江澈补充道:“我还在工地设了‘质量举报箱’,工匠若发现偷工减料,可匿名举报,查实后有奖。”
冯衍走到一处正在施工的水闸前,看到工匠们正在按谢渊当年的图纸施工,不禁感慨:“谢公当年治水,用的都是真材实料,如今我们推行新政,更要继承他的务实精神。工程质量是良心活,贪墨工程银,就是害人性命。”
当江南水渠全线修缮完毕时,冯衍请萧桓为水闸题字,萧桓写下“利民固堤”四个大字。站在水闸前,看着清澈的河水灌溉农田,冯衍对身边的官员说:“这水闸不仅是治水的工程,更是反腐的见证,要让后人知道,大吴的工程,容不得半点贪腐。”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们分成十组,奔赴全国各地,这是虞谦推行的“巡回监察制”。赵毅(吏科给事中)带着两名御史,来到河南,督查当地的选官情况,刚到河南布政使司,就看到柳恒(河南布政使)正在张贴新的廉政标语。
“赵大人,我们已按陛下的旨意,设立了‘廉政举报点’,”柳恒引着赵毅查看,“百姓可匿名举报官员贪腐,由按察使司直接受理,绕过地方官,避免被打压报复。”赵毅翻看举报记录,看到一条“县丞收受粮商礼金”的举报,当即命人核查。
孙越(兵科给事中)则奔赴西北,督查军饷发放情况。在烽火台的军营里,他看到军饷都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而且有详细的签字记录。赵烈(西北参将)道:“如今军饷由兵部和户部共同发放,都察院每月督查,再也没人敢克扣,士兵们打仗的劲头都足了。”
叶恒(礼科给事中)负责科举监察,他在江南科举考场外设立了“舞弊举报箱”,并派御史全程监考。“陈言案提醒我们,科举也可能成为贪腐的温床,”叶恒说,“必须保证科考公平,让寒门士子有出路,才能杜绝‘买官卖官’的歪风。”
当十组监察御史回京复命时,虞谦看着厚厚的监察报告,欣慰地说:“六科给事中是朝廷的‘眼睛’,都察院是‘利剑’,只有眼睛亮、利剑利,才能织密反腐天网,让贪腐者无处遁形。”萧桓得知后,下旨嘉奖监察官员,称他们为“新政的守护者”。
翰林院的书房里,沈修(翰林院编修)正在编纂《廉政集》,这本书收录了谢渊的廉政言论、历代廉吏的事迹,还有陈言贪腐案的警示案例。“新官入职前,必须研读此书,通过廉政考核才能上任,”沈修对前来取书的吏部主事宋禾说。
在新官培训课堂上,沈修亲自授课,他指着《廉政集》中的谢渊遗像:“谢公当年为了阻止魏党贪腐,不惜以身犯险,最终蒙冤而死。如今新政给了我们清明的朝堂,你们若贪腐,不仅对不起陛下,更对不起谢公这样的忠良。”
一名新上任的江南知县站起来提问:“沈大人,若遇到上级施压,要求我们配合贪腐,该如何应对?”沈修拿出萧桓的《反腐五事诏》:“陛下有旨,‘凡拒贪腐者,朝廷撑腰;凡从贪腐者,严惩不贷’,你们只需坚守本心,朝廷就是你们的后盾。”
培训结束后,新官们集体宣誓:“不贪一针一线,不徇一私一情,以廉为本,以民为念,效忠陛下,守护新政。”沈修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想起了父亲当年对谢渊的敬仰,感慨道:“谢公的忠直,终于有了传承,这才是《廉政集》最大的意义。”
当《廉政集》在全国官员中流传开来时,不少老臣都赞不绝口。沈敬之翻看着这本书,对沈修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廉政不仅要靠律法,更要靠风气,这本书,就是要在百官心中种下‘廉’的种子。”
紫宸殿的朝会上,萧桓看着阶下的百官,他们身着整齐的官袍,神色肃穆,与陈言案曝光时的惶恐截然不同。“陈言案虽是丑闻,却也让我们看清了反腐的漏洞,”萧桓的声音沉稳有力,“如今律法已补,制度已全,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行动了。”
楚崇澜出列奏报:“陛下,《反腐五事诏》已推行一月,全国查处贪腐官员三十余人,追缴赃银八十万两,民生工程的银钱发放率达到百分之百,百姓的怨言少了,称颂新政的多了。”
沈敬之接着道:“吏部已选拔清廉官员二十余人,补充到江南、西北等地,新官们研读《廉政集》后,皆能坚守本心,其中李默(苏州府通判)上任一月,便拒收礼金十余次,百姓称他‘小谢公’。”
萧桓满意地点头,他拿起御案上的《廉政集》,对百官说:“谢渊当年说‘吏治清明,则天下太平’,朕当年未能听他之言,致其蒙冤。如今,朕要以陈言案为戒,以谢公遗志为纲,让大吴的朝堂,再也没有贪腐的容身之地。”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自今日起,每年秋八月,定为‘廉政月’,百官要自查自纠,都察院要全面督查,若有贪腐者,无论身份高低,一律严惩!朕要让‘廉’字,成为大吴官员的立身之本,成为新政的根基!”
苏州的集市上,百姓们围着看官府张贴的《反腐成效榜》,上面写着“陈言伏诛,赃银用于修缮水渠”“苏州府通判李默清廉自守,拒收礼金”等消息,人群中不时传出欢呼声。一位老农感慨道:“当年谢大人在时,也是这样的好官,如今陛下严惩贪腐,又有了好官,我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李董(苏州知府)正在主持“农桑丰收节”,台上摆放着新收的麦种和玉米,这些都是谢渊当年引来的种子,如今在新政的扶持下,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这丰收,离不开陛下的反腐新政,”李董对百姓说,“贪官被除,银钱用在正处,水渠修好了,麦种改良了,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江南的“惠民药局”里,方明(太医院院判)正在给百姓诊病,药局的药材都是用追缴的赃银购买的,价格比以前低了一半。“陛下说‘百姓的健康,是江山的根本’,”方明一边给老人开药,一边说,“如今贪腐少了,朝廷的钱都用在了百姓身上,这才是真正的新政。”
西北的烽火台上,蒙傲和赵烈正在巡查,戍卒们正在开垦的屯田里收割小麦,脸上满是笑容。“军饷足额,粮草充足,我们守边关更有底气了,”赵烈望着远处的戈壁,“这都是反腐带来的好处,贪腐者吸的是军血,严惩贪腐,就是为边关将士撑腰。”
当江南的百姓自发为李默、秦仲等清廉官员立“德政碑”的消息传到京城时,萧桓正在御花园散步,看到碑刻的拓片,上面写着“廉吏安邦,民心所向”,他欣慰地对身边的太监说:“这才是朕想要的新政,不是靠帝王的权威,而是靠百官的清廉和百姓的拥护。”
片尾
陈言贪腐案的审结,成为大吴新政的转折点。萧桓以该案为契机,推动的律法修订、制度完善、风气整治,如一套组合拳,彻底打痛了贪腐者,也筑牢了反腐的防线。《大吴律》新增的贪腐条款,让“不敢贪”成为共识;“三联账册制”“巡回监察制”等制度,让“不能贪”成为现实;《廉政集》的流传和清廉官员的提拔,让“不想贪”成为风气。
楚崇澜统筹的行政体系中,贪腐的漏洞被一一堵死;沈敬之主导的选官制度里,清廉成为核心标准;徐英主管的财政领域,每一笔钱都有据可查;冯衍负责的工程现场,质量成为铁律。三法司的协同办案,让司法公正得到保障;六科给事中的监察,让贪腐行为无处遁形。江南的水渠潺潺流淌,载着清廉的成果;西北的烽火台巍然矗立,守着反腐的初心。
百姓的口碑,成为最好的褒奖。苏州的“德政碑”上,刻着李默、秦仲的名字,也刻着萧桓的反腐功绩;西北的屯田地里,戍卒们传唱的歌谣,赞美着清廉的朝堂;江南的农桑学堂里,孩子们背诵的《廉政集》,传承着忠直的精神。谢渊的遗志,在反腐新政中得到践行;大吴的江山,在清风正气中愈发稳固。
卷尾
亥时,阅《廉政集》毕,谢渊的遗像在烛火下若隐若现,其“贪腐者,国之贼也”的批注,字字如针,刺醒朕当年的糊涂。陈言伏诛那日,朕在养心殿静坐半日,不是快意,而是警醒——魏党之祸,源于贪腐;陈言之恶,亦源于贪腐。若不能根除贪腐,新政再盛,也终会败于蛀虫之手。
寅时,拟《廉政月诏》,提笔时,想起江南百姓送来的“廉吏万民伞”,伞面上绣着的“清风满朝”四字,比任何珍宝都珍贵。朕当年误信魏党,致谢公蒙冤;如今严惩陈言,完善制度,既是赎罪,更是守土。百姓要的不是帝王的誓言,而是实实在在的清廉,是能吃饱穿暖的日子,是不受贪腐欺压的安宁。
卯时,接徐英奏报,国库已存银千万两,皆为盐课、漕运等正道收入,无一分贪腐之银。朕命人将其中一百万两,用于修缮谢公家乡的祠堂——非为祭奠,而是为立碑,碑上刻“忠直为镜,清廉为纲”,让后世官员皆知,忠良不可负,贪腐不可为。
史官言,朕之反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阅之,提笔批注:非朕之功,乃律法之功,百官之功,百姓之功。律法如堤,挡住贪腐之水;百官如桩,筑牢新政之基;百姓如土,养育清廉之风。朕唯做一事,便是挥锤定堤,扶桩固基,护土安邦。
手记末页,压着一枚新铸的“廉政令牌”,令牌正面刻“肃贪”,背面刻“为民”。朕将此令牌赐给虞谦,命其“持此令牌,可查百官,可纠贪腐”。烛火跳落,映在令牌上,光芒如江南水渠的清流,如西北烽火的微光,照亮大吴的前路,也照亮朕作为帝王的初心——不负忠良,不负百姓,不负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