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碑前再洒思贤泪,不负江山不负今(2 / 2)
秦仲陪着谢明穿过田埂,当谢明看到百姓自发为谢渊立的木牌位时,再也忍不住,伏案痛哭。百姓们围上来,有的捧来新收的麦种,有的递上晒干的草药——这些都是当年谢渊亲手教他们种、亲自为他们采的。“谢公子,”王二柱握住谢明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你爹是苏州的活菩萨,我们都记着他的好。”
李董将百姓的心意一一整理,连同那半块青石板,一同派人送往京城。当萧桓看到石板上稚拙的刻字和满满一匣民情记录时,再也控制不住,走到殿外,对着江南的方向深深一揖,语声哽咽:“谢公,朕错了。百姓没忘你,朕也没忘你。你的忠魂,就安在江南吧——那里有你护着的百姓,有你修的水渠。”
翰林院的书房里,烛火映着满架青简。沈修正伏案修订《肃奸录》,将谢渊的事迹单独成卷,标题“忠良昭雪”四字,笔力沉雄。赵毅、钱溥等年轻官员围在案边,看着谢渊弹劾魏党的奏疏抄本,个个眼眶通红,指尖紧握。
“谢公当年弹劾魏党,十封奏疏九封被截,最后一封是藏在咸菜坛子里送进京的,却仍不回头。”赵毅一拳砸在案上,语声激昂,“如今我们当御史,遇着贪腐就该学谢公——不怕贬谪,不怕打压!前几日我弹劾山西知府贪墨,陛下不仅没降罪,还说我有谢公之风,这都是谢公给我们的底气!”
钱溥刚从江南巡查归来,行囊里揣着一小袋玉米种子——那是谢渊当年从番邦引入,亲手教百姓种植的。“我把这些种子分给新入仕的同僚,告诉他们‘当官要学谢公,把百姓的田当自家的田种’。”他捧着种子,语声恳切,“如今江南的农桑学堂,先生第一课就讲谢公的故事,孩子们都知道,有位谢大人是为百姓死的。”
程昱展开西北烽火台的图纸,上面每座烽火台的基石位置,都刻着“谢渊”二字。“赵烈参将说,每修一座烽火台,就刻上谢公的名字。”他指着图纸,目光坚定,“当年谢公为军饷奔走,差点被魏党暗杀,才有了如今足额的军饷。我们督查工程,也要学谢公,严查偷工减料,绝不让贪腐坏了边关的安稳!”
沈修将修订完毕的《肃奸录》呈给萧桓,陛下翻到谢渊卷,提笔在扉页写下“以谢渊为镜”五个大字。他抬眸看向沈修等人,语重心长:“你们这些年轻官员,要把谢公的忠直刻在骨里,把他的廉能学到手上。别让朕再犯当年的错,别让忠良再蒙不白之冤。”
西北的烽火台上,朔风如刀。蒙傲与赵烈并肩而立,台上摆着谢渊的牌位和半枚铜符——那是当年谢渊乔装商贩私运军饷时,交给戍卒的“应急信符”。戍卒们得知谢渊昭雪的消息,自发披甲列队,甲胄在残阳下泛着冷光,如一尊尊雕塑。
“谢公!当年军饷欠发三月,将士们啃树皮度日,是您乔装成货郎,赶着驴车送来一车麦饼!”赵烈举起酒碗,将烈酒洒在烽火台的基石上,酒液渗入石缝,如血般猩红,“如今陛下反腐,军饷月月足额,我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您当年说‘边关稳,百姓安’,我们守住了边关,您可以瞑目了!”
蒙傲望向台下的屯田,田里的冬麦长势喜人,麦浪翻滚如金涛。“谢公当年就说‘边关不能全靠朝廷供粮,要自给自足’。”他语声沉厚,似与朔风共鸣,“我们按他的法子开垦屯田,如今粮草不仅够吃,还能支援内地。这都是谢公的远见,可惜他没能亲眼看看这安稳的边关。”
老兵张满仓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麻纸,上面是谢渊当年亲笔写的“军规”,字迹已模糊,却仍能辨认“不许克扣军饷,不许欺压百姓,不许畏敌避战”三行字。“谢大人当年把这纸贴在营门,”老人哽咽着,指腹抚过纸边的破洞,“我们天天看,记了一辈子。如今陛下为他平反,我们就算战死沙场,也值了!”
蒙傲挥手示意,两名士兵抬来青石碑,将谢渊的“军规”与“忠勇”二字一同刻上。当狼烟升起时,石碑在朔风中矗立,如谢渊的忠魂,永远守护着边关。蒙傲对着石碑肃然行军礼,声震四野:“谢公,您的忠魂,与烽火台同在,与大吴山河同在!”
内阁议事厅内,烛火煌煌。周伯衡正牵头草拟“谢公廉政新规”,萧桓亲自入席,提笔将“以谢渊为鉴”列为首条。案上的《监察要则》是谢渊手书,陛下的朱批密密麻麻,墨色与血色交织,如在弥补当年的缺憾。
“陛下,新规中‘官员任期审计制’,便是沿用谢公当年的建议。”周伯衡指着条文,语声恳切,“每任官员离任前,由都察院与户部联合审计,任内财政收支若有不明,即便离任也追究到底。如此,便可防陈言这类贪腐分子易地为官、逍遥法外。”
精研律法的杨璞上前补充:“臣已在《大吴律》新增‘诬陷忠良罪’,凡故意构陷清廉官员者,无论官阶高低,一律斩立决,株连同党。当年魏党诬陷谢公,若有此律,谢公便不会蒙冤赴死。”萧桓颔首,加重语气道:“再加‘举荐连坐制’——举荐者若荐贪腐之徒,与贪者同罪。要让百官如谢公般,举荐真才、摒弃私念。”
孟承绪将草拟的诏令呈上,萧桓逐字审阅,在文末添上“凡大吴官员,必学谢渊忠直廉能,有违者,罢官永不叙用”。“朕要让这道诏令,贴在每座官署的正堂,刻在每块衙门前的石牌坊上。”他目光扫过众臣,“让百官每次升堂都能看见,每次批文都能想起——谢公是如何为官,他们该如何自处。”
“谢公廉政新规”颁行之日,全国各州府官署皆张榜公示。百官争相传抄谢渊奏疏,不少人将“廉能”二字写在腰牌背面,时时自省。沈敬之望着这一幕,对身旁的温庭玉道:“陛下以谢公为镜,是要让百官知敬畏、存戒惧。这比严惩十个陈言,更能稳固新政根基。”
苏州谢公祠落成之日,细雨如丝,洗得祠前的青石板发亮。萧桓亲自南下祭拜,一身素服,全无帝王仪仗。祠前石碑“文忠公谢渊之祠”七字,是他亲笔题写,笔锋沉郁,似藏着无尽悔恨。百姓们自发站在雨里,见御驾到来,纷纷跪倒,却被萧桓快步上前一一扶起。
“乡亲们,朕对不住谢公,更对不住你们。”萧桓站在雨里,语声被雨声打湿,却字字清晰,“当年朕错信奸佞,错杀忠良,让苏州少了一位为民办事的好官,让你们多受了许多苦。今日朕来祭拜,是为谢公昭雪,更是向苏州百姓请罪。”说罢,他对着百姓深深一揖,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混着泪水砸在青石板上。
谢明捧着父亲的牌位,缓步走入祠内,将牌位安放入神龛。萧桓亲手点燃三炷香,香烟在雨雾中袅袅升起。他对着牌位躬身三拜,泪水混着雨水滑落:“谢公,朕来看你了。你的遗策,朕都推行了;你的冤屈,朕都洗清了;你的家人,朕都安顿了。你若有灵,就原谅朕当年的昏聩吧……”
李董带着百姓上前献祭,竹篮里盛着新蒸的麦馍、饱满的玉米,还有从水渠里舀来的清水。“谢公当年教我们种麦、帮我们修渠,”李董语声哽咽,“如今麦子丰收了,水渠通了,百姓们都记着您的恩情。陛下为您昭雪,是顺民心、合天意,也为新政立了忠良的榜样。”
祭拜已毕,萧桓走到祠内白墙前,提笔写下“忠直为魂,廉能为骨”八个大字。他转身对随行百官道:“这八个字,是谢公的写照,也是大吴所有官员的准则。今后每年今日,朕都要派重臣来此祭拜,让后世永远记得——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良,也记得朕当年的过错。”
从苏州回京的御道上,萧桓一路翻阅谢渊的《民生策》,每经一地,必召当地官员询问谢公遗策的推行情况。行至江南水渠畔,他看到百姓们正扛着锄头加固堤岸,江澈快步上前,指着一处整齐的石堤道:“陛下,这是按谢公‘叠石固堤法’修的,糯米浆砌石,能抵百年洪汛,今年秋汛就靠它挡了大水。”
“谢公当年说‘治水先治心,不能强征劳役’。”萧桓望着百姓们挥汗如雨却面带笑容的模样,感慨万千,“如今我们推行‘以工代赈’,百姓修渠能挣粮,既加固了水渠,又安了民心——这都是谢公的智慧。朕当年若肯听他一句劝,江南何至于遭那场水患?”
行至河南农桑学堂,柳恒正给一群孩童讲谢渊的故事。见御驾到来,柳恒慌忙跪拜,孩子们却好奇地围上来,小脸上沾着墨点:“陛下,先生说谢大人是大英雄,他是不是变成天上的星星,看着我们种麦子呀?”萧桓蹲下身,轻轻摸着一个孩子的头,语声温柔:“谢大人没有变星星,他变成了水渠里的水,变成了田里的麦,变成了学堂的书声,永远陪着我们。”
回京后,萧桓即刻下旨,将谢渊的《民生策》与《廉政集》刊印万册,颁行全国,作为新官入职的必读书目。在国子监,他亲自为太学生授课,手持谢渊的奏疏,语声沉痛却坚定:“你们将来为官,要学谢公——不怕权贵,体恤百姓,守得住本心,辨得清忠奸。别让朕再为错杀忠良而悔恨,别让谢公的悲剧重演。”
春夜的雨淅淅沥沥,萧桓站在养心殿窗前,望着庭院里新发的竹芽。案上的《民生策》被雨水溅湿一角,他连忙用绢帕细细擦干,动作轻柔如呵护稀世珍宝。“谢公,”他对着雨雾轻声道,“你的遗志,朕会替你完成;大吴的清明,朕会替你守护。这江山,定会如你所愿,百姓安乐,吏治清明。”
片尾
谢渊的昭雪,如一场洗尘的春雨,涤荡了大吴朝堂的阴霾,也浇透了萧桓心中的悔恨。追封太子太师、谥号“文忠”的圣旨传至四方,苏州谢公祠的香火终年不绝,百姓祭拜时,总带着新收的麦粮;西北烽火台的青石碑前,戍卒换岗时必会行军礼,碑上“谢渊”二字,在朔风中愈发清晰。
“谢公廉政新规”如一张密网,让大吴吏治愈发清明。官员财产申报、任期审计、举荐连坐,从源头扼住贪腐的咽喉;《大吴律》“诬陷忠良罪”的设立,让奸佞再无构陷忠良的胆气。李董在苏州推行“阳光赈灾”,每笔款项都公示于众;江澈在江南主持“廉能治水”,堤岸修到哪里,账目就公开到哪里;赵烈在西北践行“军饷公开”,将士人人清楚饷银去向——这都是对谢渊遗志最赤诚的传承。
年轻官员们以谢渊为精神标杆,赵毅弹劾贪腐时,常以“谢公当年亦如此”自勉;钱溥督查民生,踏遍乡野,鞋上的泥渍比朝靴上的花纹更耀眼;程昱核查工程,拿着谢公的图纸比对,寸土不让。沈修编纂的《谢公遗集》洛阳纸贵,新官入职前必读,书页间的批注里,“愿效谢公”的字迹密密麻麻,皆是赤诚。
萧桓不再将“悔恨”挂在嘴边,却用每一次决策践行着对忠良的告慰。他将“民生”二字刻在御案中央,批阅奏折前必先凝视片刻;他每年派重臣赴苏州祭拜,带去的不仅是御赐的祭品,更是江南丰收的奏报、边关安稳的捷讯。大吴新政在忠良遗志的指引下,如江河奔涌,愈发壮阔——国库充盈,边关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之上,清风拂面。
史官在《大吴新政录》中写道:“谢渊之冤,以帝之悔雪之;谢渊之志,以新政之兴承之。忠良虽逝,其魂不朽,如清风,如明月,照大吴江山万年。”
卷尾·萧桓手记(节选)
寅时,梦遇谢公,仍着绯色官袍,立于江南水渠边,对朕拱手道:“陛下,水渠通了,百姓笑了。”朕欲上前致歉,却见他转身融入麦浪,只留“民生为本”四字在空中飘荡。惊醒时,泪湿枕巾,案上谢公遗策仍摊开着,“直言为国,死而无憾”八字,墨迹如新。
卯时,览苏州奏报,谢公祠前百姓捐建的“忠直亭”落成,亭柱刻着“谢公一去留青史,新政千年护万民”。朕提笔批注:“非谢公留青史,乃青史留谢公;非新政护万民,乃万民护新政。”当年错杀谢公,朕以为是帝王权威,如今方知,帝王权威在民心,民心在忠良。
巳时,与沈公论政,谈及谢公举荐的人才,如今皆成栋梁。沈公道:“谢公善识人,更善育人,他当年说‘官者,当如麦种,落地生根,护佑一方’。”朕深以为然,遂下旨设“谢公育才馆”,选拔寒门士子,传授谢公的为官之道。
酉时,夕阳照在御案的“民生”二字上,暖意融融。朕忽然明白,悔恨不是沉沦的理由,而是前行的动力。谢公的冤屈,是朕的警钟,也是新政的基石。朕无需年年祭拜,只需将“忠直廉能”四字刻在朝堂每一处,刻在百官心中,便是对谢公最好的告慰。
手记末页,贴着一张江南百姓送来的麦叶,上面用朱砂写着“谢公安好”。朕将麦叶压在谢公遗策里,麦香混着墨香,如谢公从未远去。朕提笔写下最后一句:“朕以江山为诺,护忠良之名,承未竟之志,此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