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28章 少小疏慵轻赋卷,岁华老去对毫丛

第1028章 少小疏慵轻赋卷,岁华老去对毫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卷首语

新政四年春,魏党余孽渐除,选贤令推行半载,寒门才俊如雨后春笋般登堂入仕。然养心殿的烛火,总比宫墙别处亮得更久——萧桓常屏退左右,独对御案上那卷卷边起毛的《谢渊遗策》。这日三更,檐角铁马被夜风拂得轻响,他指尖抚过“江南水患当疏”的朱批旧痕,喉间忽如塞棉,喃喃自语:“满朝文武皆称颂朕为明君,朕这‘明君’在庙堂苦撑岁月,可你呢,谢渊?你倒好,竟在苏州的冷庙里,陪着断香残烛蒙尘吃灰。”话落,烛花“噼啪”炸裂,火星溅在案角半块干硬的麦饼上——饼上还留着当年军粮袋的粗线印,是谢渊当年私运西北的军粮,沈敬之当珍宝般存了五年,饼皮上还留着戍卒啃咬的齿印。

诫学

握笔谋篇意万重,搜肠刮肚腹中空。

春朝觅韵词难秀,秋夜寻章意未融。

少小疏慵轻赋卷,岁华老去对毫丛。

劝君勤溺诗香里,莫待临笺叹笔穷。

御书房的烛火燃到第四枝时,萧桓仍枯坐案前。谢渊的遗策被翻得纸页发脆,其中“选贤不以出身,唯以廉能”的字句旁,他昨夜亲书的“准行”二字墨迹未干,却比纸上血书更灼手。抬手按揉发胀的眉心,谢渊当年冒雨叩阙的身影竟清晰浮现在烛影中——青衫被暴雨淋透,泥点溅满官袍,却扬声叩阶:“魏党挪用河工银,堤溃则民亡,陛下当察!”

“陛下,吏部拟补江南三府通判,名录在此。”沈敬之的声音轻叩殿门,老人捧着鎏金簿册进殿,目光扫过案上遗策,脚步下意识放轻。萧桓抬眸,指腹摩挲着麦饼上的裂纹:“沈公,这是谢渊当年给西北戍卒的口粮吧?他在天牢里啃着粗糠,却把活命的粮都留给了将士。”沈敬之垂首应道:“谢公临刑前,断笔仍在写《江南治水补遗》,末尾特地注‘江澈可当此任’——如今江澈筑堤疏水,今年秋汛三丈洪峰都未能漫过堤岸,不负谢公举荐。”

萧桓翻开吏部名录,“李董升浙江按察副使”的字样跃入眼帘,笔尖在纸页上顿出墨点:“李董在苏州赈灾,逐户核银、夜宿粥棚,是谢公风骨。可当年谢公弹劾魏党,朕却斥他‘沽名钓誉、搅乱朝纲’。”沈敬之躬身进言:“陛下如今以选贤令拔寒门、以律法肃贪腐,便是替谢公完成遗愿。前日吏科给事中赵毅,当庭劾罢三名‘以出身论贤才’的老臣,直言‘当学谢公敢言’,正是承了谢公之志。”

更夫的梆子声从远巷传来,萧桓忽然攥紧麦饼,指节泛白,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饼屑簌簌落在遗策的血书上。“大臣们都捧着朕喊明君,说新政肃清吏治、国库渐丰,是旷世之功。”他声音发颤,带着难以言说的自嘲,“可他们没说,这‘明君’的朝堂,是用你谢渊的冤魂铺就的。朕在这暖阁御书房受万民称颂,你却在苏州的荒祠里,伴着断香冷烛、忍寒吃灰!”沈敬之忙捧上一本蓝布封册,封皮磨得发毛:“这是谢公旧部整理的《遗策辑要》,陛下若将其融入新政,便是对谢公最真的告慰。”

萧桓接过册子,封面“臣心昭昭”四字是谢渊手书,墨迹如铁。他猛地起身,对着苏州方向深深一揖,龙冠上的珠串撞出轻响:“谢公,朕欠你的,会用这大吴江山一一还上。”烛火摇曳中,遗策上“臣身可死,国不可负”的血字,与御批“准行”的朱字交相辉映,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尚书省议事厅内,檀香与墨香交织。楚崇澜正与徐英、冯衍核对江南河工的银账,案上摊着两本账册:一本是魏党遗留的“糊涂账”,数字潦草如鬼画符,墨团后藏着层层贪腐;另一本是江澈呈报的新账,红黑分明,每笔开支都标注着工匠姓名、物料用量,连“铁钉三十斤,价一钱二分”都写得一清二楚。“陛下驾到”的传报声骤起,众人抬眸时,见萧桓捧着《遗策辑要》,神色凝重地踏进门来,龙靴叩在金砖上,声如击玉。

“楚卿,谢渊当年在《河工疏》中明言,‘河工银乃百姓命钱,需刻石记账、户户可查’。”萧桓将遗策重重拍在案上,指着其中一页,指腹划过字迹深刻的批注,“你们看,他连‘每块青条石重三十斤,价五分银’都标注得毫厘不差,可魏党旧账里,‘石料’二字下只写‘白银千两’——这般含糊,才让陈言之流敢鲸吞五十万两河工银!”楚崇澜躬身回禀:“臣已命工部右侍郎卢浚,将江澈的‘工料明账法’推行全国,今后凡工程用银,皆需立碑公示,由工科给事中程昱逐月督查,稍有差池便革职问罪。”

徐英捧着盐课账本上前,账册上的红圈格外醒目:“陛下,户部郎中王砚按谢公‘盐课分户管理法’改革半载,两淮盐税已增五成。前日户科给事中钱溥巡查,揪出私设‘苛捐’的盐运使,当即按《大吴律》新条判了斩监候——这都是谢公遗策的成效。”萧桓指尖翻过账页,忽见夹着片干枯的盐蒿,叶片上还留着盐渍:“这是谢公当年在两淮查盐时采的吧?他奏疏里写‘盐蒿枯则盐户苦,盐价涨则民心散’,朕当年却把这字字泣血的奏疏,丢进了废纸堆。”

冯衍递上西北烽火台的图纸,羊皮纸上的墨线遒劲,标注着“每台驻兵十人,储粮三月,备箭百支”:“蒙傲大将军按谢公遗策增修烽火台,赵烈参将守边三年,鞑靼骑兵连烽火台的影子都不敢靠近。前日兵科给事中孙越督查,揪出两名克扣军粮的校尉,已交兵部尚书秦昭军法处置。”萧桓指尖抚过图纸上的烽火台符号,忽然沉声道:“传旨,今后所有新政要旨,开篇必书‘承谢渊遗志’,让百官皆知,这江山安稳,有他谢文忠一半功劳。”

议事散去时,楚崇澜望着萧桓离去的背影,对徐英叹道:“陛下是把谢公当成了新政的镜子。”徐英点头,指着账册上的盐税数字:“这镜子照出了魏党的贪腐,也照出了谢公的忠良——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得把谢公的‘实’字刻在心里,才对得起陛下的悔,对得起谢公的冤。”

都察院的卷宗库阴寒潮湿,虞谦正与郑衡、卫诵核对谢渊案的证物,烛火将三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三口铁匣次第打开,寒气扑面而来:魏党笔吏张全的供词沾着血指印,天牢看守的证词画着歪扭的押,被篡改的奏疏残片上,谢渊的笔迹与摹仿的墨迹泾渭分明。“陛下真要亲自来看?”卫诵擦拭着一枚铜符,铜绿下的“忠”字依稀可见——那是谢渊当年私运军粮时,与戍卒约定的信物。虞谦点头:“陛下说,谢案不查透,新政的根基就不稳。”

萧桓踏入卷宗库时,先嗅到一股陈年霉味——那是谢渊在云南贬所写的奏疏,纸页泛黄发脆,边角被虫蛀出小孔。虞谦展开供词,字迹抖得厉害:“陛下,张全招认,当年是魏进忠持剑逼他摹仿谢公笔迹写反诗,那封‘通敌密信’,是用谢公旧信的纸拼凑的。”他指着纸缝里的朱砂印:“这印泥是魏党亲信独用的,与陈言私宅搜出的印鉴一模一样。”

郑衡递上当年的刑讯记录,空白的供词栏旁,是狱卒的旁证:“谢公至死未画押,临刑前还在喊‘江南水渠要修,西北军饷要发,魏党不除,大吴难安’。”萧桓指尖抚过“无供词”三字,指腹的薄茧蹭得纸页发响,忽然喉头哽咽:“朕当年只看了魏党呈的‘罪证’,连提审谢公都嫌他‘聒噪’。他在天牢里写的治水策,朕竟当成了‘乱臣贼子的狂言’,随手丢进了火盆——还好宫人偷偷捡了出来。”

卫诵捧上那枚铜符,铜绿斑驳却分量沉坠:“这是蒙傲将军派人快马送来的,说当年谢公乔装货郎给西北送粮,就用这铜符验身份。戍卒们说,谢公把麦饼分给士兵,自己啃的是树皮和草根。”萧桓握紧铜符,冰凉的触感透过龙袍传进掌心,忽然朗声道:“传旨三法司,即日起为谢渊平反!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在苏州建‘忠肃祠’,与李董的德政碑相邻,四时享祭!”

虞谦躬身领旨,忽然想起一事:“陛下,谢公之子谢明在江南务农,臣派人去请,他说‘父志在民,不在官’,不愿入仕。”萧桓沉吟片刻,眼中闪过愧色:“赐他良田百亩,免终身赋税,再送一套《大吴律》——告诉他,他父亲是大吴的忠良,朕欠谢家的,会一代代还。”走出卷宗库时,阳光透过高窗照在铁匣上,尘埃在光柱中飞舞,似要驱散五年的沉冤。

苏州的江南水渠边,新麦刚收,田埂上堆着饱满的麦垛,空气中飘着麦香。李董正带着百姓加固堤岸,粗布短褂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老河工王二柱拿着谢渊当年画的图纸,对年轻人比划:“谢大人当年就说,这渠要修‘叠石堤’,糯米浆掺石灰砌石,比铁还硬。”话音刚落,驿卒快马奔来,马铃声惊飞了渠边的水鸟,高声喊:“谢公平反啦!陛下下旨建祠!”

李董接过圣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展开时纸面簌簌作响。江澈刚从上游巡查回来,裤脚沾满泥污,听闻消息,当即甩掉草鞋,对着北方重重叩首,额头磕在青石板上:“谢公!您的冤屈洗清了!您主持修的渠,今年秋汛顶住了三丈高的水,苏州百姓都记着您的好!”百姓们围上来,有的捧来新蒸的麦馍,有的拿来自家晒的草药,还有的抱着刚摘的玉米——这些都是谢渊当年教他们种、帮他们采的。

谢明被浙江布政使秦仲接到苏州时,看到水渠边自发设的牌位,香灰积了半寸,泪水瞬间决堤。王二柱颤巍巍递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半块青石板,刻着“谢公”二字,石缝里还嵌着当年的麦壳的纹路被磨得发亮:“当年谢大人帮我修漏雨的房子,用这石头垫地基,说‘当官要稳,心更要稳’。他蒙冤后,我把石头藏在灶膛里,天天用粗布擦,就盼着这一天。”谢明摸着石板上的刻痕,仿佛触到了父亲温热的手掌。

李董召集苏州官吏,在渠边开现场议事会,身后是奔流的渠水:“谢公当年说‘百姓富则国家安’,咱们要把新麦种推广到浙江全境,把水渠修到河南边界。”话音刚落,钱溥带着户部文书赶来,身后跟着运粮的车队,粮袋上印着“赈灾专用”的红字:“陛下派我来督查赈灾银,按谢公‘逐户核查、签字画押’的法子,一分一厘都不能少。”他拍着账册:“这是陛下的意思,要让谢公看着,他的法子管用,他护的百姓,朕也护着。”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渠水上,泛着粼粼金光。李董和江澈站在堤上,看着百姓们弯腰插秧的身影,笑声顺着渠水飘远。江澈忽然道:“明年开春,咱们在渠边种满柳树吧,谢公当年说‘柳丝长,记着百姓的恩,也记着为官的责’。”李董重重点头,望向北方的天际:“等谢公祠落成,咱们就把这渠的名字,改成‘文忠渠’——让后人都知道,有位谢大人,用命护着苏州的水,护着苏州的人。”

西北的烽火台上,朔风卷着黄沙,吹得“大吴”旗帜猎猎作响。赵烈正带着士兵擦拭长枪,枪尖映着落日,闪着寒芒。蒙傲骑着乌骓马巡边而来,身后跟着驿卒,递上谢渊平反的圣旨。赵烈接过圣旨,读罢,突然将长枪往地上一戳,枪杆入石三分,单膝跪地,声震四野:“谢公!您当年为军饷奔走,被贬云南烟瘴地都不后悔,如今边关稳了,您可以瞑目了!”

蒙傲翻身下马,走到烽火台的石碑前——碑上“忠勇”二字是他亲书,旁边刻着谢渊的名字,笔画被风沙磨得有些模糊。“当年谢公在西北时说‘边关要自给自足,不能全靠朝廷供粮’,”蒙傲拍着石碑,指腹抚过谢渊的名字,“咱们按他的法子屯田,今年收的粮食够吃三年,还能支援内地。兵科给事中孙越来督查,说咱们这烽火台,是全国最结实的,连鞑靼的弓箭都射不穿。”

老兵张满仓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麻纸,纸边都磨破了,上面是谢渊当年写的军规:“不许克扣军饷,不许欺压百姓,不许畏敌避战。”“谢大人当年把这纸贴在营门正中央,”老兵抹了把眼角,声音哽咽,“有次军饷被魏党克扣,咱们饿了三天肚子,是他乔装货郎送来一整车麦饼,说‘陛下不知道,我不能不管我的兵’。”如今军饷按月足额发放,士兵们的铠甲都换了新的,头盔上的红缨格外鲜亮。

远处沙丘后,鞑靼的探子探出头,见烽火台上戍卒戒备森严,长枪如林,连忙缩回去,翻身上马溜了。赵烈冷笑一声:“三年前他们还敢来抢粮,如今谢公的烽火台连成片,白天举烟、夜里点火,消息传得比他们的马还快,再不敢越界半步。”蒙傲点头,望着远处金黄的屯田:“陛下派兵部侍郎邵峰来规划新的堡寨,按谢公‘梯次防御’的法子,今后边关只会更稳。这都是谢公的功劳,咱们不能忘。”

入夜后,烽火台点燃了篝火,火光在沙漠中格外醒目。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歌词是翰林院沈修编的,唱的是谢渊冒死送粮、力劾奸佞的故事。蒙傲举起酒碗,将烈酒洒在黄沙里,声音洪亮:“谢公,您的忠魂就守在这烽火台,和我们一起护着大吴的西北,护着这万里河山!”篝火的光映在石碑上,谢渊的名字在火光中仿佛活了过来,与戍卒的身影融为一体。

翰林院的书房里,烛火如豆,沈修正对着谢渊的遗稿,一笔一划地抄写,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他的影子投在墙上,与遗稿上的字迹重叠,仿佛在与故人对话。“沈编修,陛下让你编的《肃奸录》,谢公的传要不要加?”翰林院学士轻叩门扉走进来,见案上堆着谢渊的奏疏,语气都放轻了三分。

“不仅要加,还要单独成卷,放在开篇。”沈修放下笔,指着眼下的青黑,声音带着疲惫却格外坚定,“谢公的奏疏,我抄了三个月,每一篇都写着‘忠君爱国’,没有一个字是虚的。当年我因诗触怒魏党被贬,是谢公暗中托人送我盘缠,还附了张字条,说‘史官要记真事,不能怕权贵,不能负民心’。”他拿起一卷卷宗:“这是刑部郑衡大人送来的《江南十才子案平反录》,谢公当年就说这案子是冤案,可惜没人信他。”

萧桓突然驾临翰林院,没穿龙袍,只着一身素色常服,身后只跟着一个内侍。见沈修抄遗稿,他放轻脚步走上前,指着“臣请罢魏党,以安民心”的奏疏:“这篇奏疏,当年被魏党改成‘臣欲谋反,颠覆大吴’,朕就信了,还亲手批了‘斩立决’三个字。”沈修躬身道:“陛下如今为谢公平反,还下令将自己的过错写入史书,这便是给史官写了最好的一笔。前日礼科给事中叶恒查处科举舞弊,当庭就说‘要学谢公,护科考公平,护寒门希望’——这都是谢公的影响。”

“朕要你在《肃奸录》里,把朕的错原原本本写进去,不许粉饰。”萧桓拿起沈修的草稿,指尖划过“英宗御极五年,错杀谢渊”的字样,沉声道,“就写‘新政三年,陈言伏诛,帝始知谢渊之冤,追悔莫及’。要让后人知道,朕当年眼盲心聩,错杀了忠良,更要让后人知道,做君主的,要敢认过错,敢改过错。”沈修一愣,随即重重叩首:“陛下肯自曝其过,才是真明君。谢公若泉下有知,定会原谅陛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