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34章 菊馥浮杯思旧事,茱萸系佩忆韶华

第1034章 菊馥浮杯思旧事,茱萸系佩忆韶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有何不可?”萧桓反问,“谢公当年说,‘君无约束,则易失道;律无君规,则难服众’。朕当年若有此制约束,怎会搁置谢公的谏言?怎会让忠良蒙冤?”他看着殿外的天空,“朕要让这条律法,成为谢公留给大吴的‘君镜’,日日照着朕,也照着后世的帝王。”

“帝王纳谏制”颁行天下那日,朝野震动,连民间都议论纷纷。虞谦(左都御史)亲自带着御史台的官员,在朝堂上宣读条款,声音洪亮如钟:“凡帝王违此制者,天下共击之!”萧桓端坐龙椅,神色平静,他穿着常服,没有戴皇冠,“诸位卿家,今日起,你们就是这条律法的监督者,是谢公精神的守护者。若朕有过,只管弹劾,不必顾忌君臣之分;若有人敢因弹劾朕而获罪,朕诛他九族!”百官闻言,齐齐叩首,声响震得殿顶的瓦片都在颤——这是为帝王的担当,也是为忠良的昭雪。

不久后,户科给事中钱溥上疏,弹劾户部克扣河南灾区赋税,言辞犀利,还附上了灾区百姓的血书。萧桓因忙于边防军饷的调配,竟忘了在三日内答复。第三日傍晚,虞谦带着二十余名御史跪在御书房外,高声道:“请陛下遵‘帝王纳谏制’,给天下百姓一个答复!”萧桓听闻后,当即放下手中的军报,亲自扶起虞谦,坦然道:“是朕疏忽了。”他连夜写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下旨严惩户部相关官员,将克扣的赋税加倍返还灾区。当“罪己诏”贴在城门口时,百姓围而观之,有人抹着眼泪感叹:“谢公若在,定会含笑九泉。”

章明远(礼部右侍郎)从岭南归来,风尘仆仆,身上还带着荔枝的甜香。他带来了侬智高的贡品——一匹通体乌黑的汗血宝马,马鬃用红绸系着,还有一封用汉、壮两种文字写的感谢信。“侬智高说,他的儿子侬文在国子监读书,上次月考考了第一,被选为翰林编修,他感激朝廷的恩遇,愿世世代代归顺大吴,永不犯边。”章明远递上信,“这都是谢公‘汉化劝学’之策的成效。谢公当年与侬家祖父定下互市盟约,刻在铜符上,侬家代代相传,如今铜符还挂在侬家祠堂的正中央。”

萧桓抚摸着汗血宝马的鬃毛,马身光滑,显然被精心照料过。他想起当年谢渊主张“以恩抚藩属,以礼待部族”,还亲自带着丝绸、茶叶去岭南与侬家会盟,而他却偏听魏党“以武压之”的建议,派重兵攻打岭南,导致双方死伤无数,岭南动荡了三年。“朕当年若信谢公,岭南百姓何至于家破人亡?”他对章明远道,“传旨,在岭南设‘汉学馆’,由翰林院派编修任教,凡部族子弟入学,学费全免,优异者不仅可入仕,还能娶宗室女子;互市关税再减免一成,让部族百姓通过互市多得实惠,日子过好了,自然不会再想打仗。”

韩瑾(广东布政使)接到旨意后,立即在岭南各地推行。他在奏报中说,部族百姓听说后,纷纷将自家的特产——荔枝、龙眼、象牙送到官府,说“谢公的法子好,让我们能读书、能赚钱,陛下的恩情深,我们记在心里”。萧桓将荔枝分给百官,果肉鲜甜,汁水饱满。他对孟承绪(中书令)道:“谢公的《藩属策》,开篇就写‘藩属不是敌,是邻’,当年朕不懂,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安边,不是靠兵戈,是靠让藩属百姓过上好日子。朕要将《藩属策》颁行到所有藩属之地,让他们都知道,大吴的恩威,都在‘以民为本’四个字里。”

不久后,西域诸国派使者来朝,为首的是龟兹国王的弟弟,他带来了西域的特产——葡萄、玉石、地毯,还带来了一幅用矿物颜料画的画。画中谢渊穿着官袍,与西域国王并肩而立,背景是互市的繁荣景象:汉人商人在卖丝绸,西域商人在卖玉石,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这是西域百姓听说谢公的事迹后,集体请画师画的。”使者躬身道,“他们说,谢公当年派使者来西域,带来了种子和技术,让西域的粮食产量翻了倍,谢公是‘和平之使’,是西域的恩人。如今大吴推行谢公之策,我们主动请求推行‘汉化劝学’,让西域的孩子也能读汉人的书,学汉人的技术。”

萧桓看着画作,色彩鲜艳,充满了生机。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帝王之威,不是靠兵甲锋利,而是靠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良策;真正的邦国之安,不是靠疆界坚固,而是靠跨越部族的民心。他下旨,将这幅画挂在中书省的正堂,让所有草拟政令的官员都能看到——谢渊的智慧,不仅属于大吴,更属于所有渴望和平、渴望好日子的百姓。当孟承绪将画挂好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画上,谢公的身影仿佛活了过来,正微笑着看着这太平盛世。

王砚(盐铁副使)清理盐铁旧账时,在户部库房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铁盒,盒子上着锁,钥匙孔都生了锈。他砸开铁盒,里面是一本谢渊当年的“盐铁核查录”,宣纸已泛黄,却用棉线装订得整齐,里面详细记录着魏党贪墨盐铁税的证据,甚至标注了具体的官员姓名、贪腐数额和赃款去向。“谢公当年将这本核查录呈给陛下,却被魏党换成了空白册子,陛下未曾得见。”王砚跪在殿中,将核查录举过头顶,手臂因激动而颤抖,“这是谢公用性命换来的证据,他当年就是因为查盐铁贪腐,才被魏党诬陷下狱的。”

萧桓翻开核查录,首页“盐铁税者,民生之资也,贪墨者,夺民之食也”的字迹,力透纸背。他看到里面记录的贪腐数额,比他后来查处的还要多三成,而谢渊当年曾三次密奏,都石沉大海。“朕当年若能亲自查看谢公的奏报,何至于让魏党贪墨这么多年?何至于让百姓吃不起盐?”他气得浑身发抖,将核查录摔在案上,镇纸都被震倒了,“传旨!按核查录上的名单,重新追查,无论生死,一律抄家,家产全部充作赈灾银;当年参与换册的太监、官员,一律凌迟处死,曝尸三日,以儆效尤!”他的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狠厉——这是为谢公,也是为那些因盐价高昂而受苦的百姓。

周霖(户部尚书)、秦焕(户部左侍郎)立即牵头追查,他们带着核查录,走遍了大吴的州府,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一个月后,他们的奏报送到:“共查处贪腐官员三十余人,其中五人已死,我们挖开他们的坟墓,从棺木里找到了当年贪墨的金银;共抄没家产百万两,已全部拨作河南、江南的赈灾银。”周霖补充道,“柳恒奏报,用这笔银钱修了十条灌溉渠,还为灾区百姓买了耕牛,百姓都说‘这是谢公在天有灵,帮我们追回来的救命钱’。”

萧桓将“盐铁核查录”放在御案上,每晚睡前都要翻一遍,仿佛这样就能弥补当年的过错。他在核查录的末尾,用朱笔写道:“朕之过,在轻信谗言,在疏于核查,在辜负忠良。今追赃赈灾,虽可补百姓一时之苦,却难补谢公一世之冤,难补百姓多年之痛。”他下旨,在盐铁司设“谢公核查司”,由王砚兼任司长,每年对盐铁税进行两次核查,核查结果公开公示,确保贪腐不再发生。他要让谢公的“清廉”二字,永远刻在盐铁司的墙上。

王砚接到旨意后,在盐铁司的正堂立了谢渊的牌位,牌位前摆着一本新的核查册,每次核查前都要祭拜。他在奏报中说:“核查司的官员都说,看到谢公的牌位,就想起他‘贪一文钱,愧一世心’的话,就算有贪念,也不敢伸手了。”萧桓看着奏报,忽然觉得:谢渊从未离开,他的精神,就藏在这些坚守原则的官员身上,藏在每一笔清清白白的账册里,藏在百姓买到平价盐时脸上的笑容里,藏在这太平盛世的每一个角落。

山东大旱的急报送到时,萧桓正在用早膳,他放下碗筷,第一时间翻出谢渊的《赈灾策》。册子的封皮已被磨软,“以工代赈、精准帮扶、灾后复耕”这十二个字,他用红笔圈了又圈,记得比自己的年号还清楚。“传旨!命钟铭为赈灾钦差,带谢公《赈灾策》即刻赴山东,赐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方泽调粮十万石,走漕运火速运送,粮船插黄旗,沿途官府不得阻拦;方明带医官随行,在灾区设‘惠民药局’,防治疫病,药材从太医院调拨,不得延误!”他的声音沉稳,没有了当年的慌乱——因为他知道,谢公的遗策,就是应对灾情的最好良方。

钟铭到山东后,严格按《赈灾策》推行:让流民修水渠、筑堤坝,每天发两斤粮食当工钱,既解决了温饱,又为灾后种田做准备;设立“灾民生计簿”,记录每个流民的家庭情况、技能,会耕田的安排到农庄,会打铁的安排到铁匠铺,精准安置;柳恒派人选送新麦种,用陶罐装好,派专人送到流民手中,附上手写的种植说明。一个月后,钟铭的奏报送到:“流民无一人饿死,水渠已修通三条,疫病未发,不少流民都说‘今年冬天不用挨饿了’。”

萧桓接到奏报时,正在翻看谢渊当年的赈灾手札,手札是用麻纸写的,上面还留着汗渍:“赈灾不是救一时,是救一世。要让百姓灾后能回家,回家能种田,种田有收成,这才是真赈灾。若只放粮而不谋长远,灾年过后,仍是流民。”他想起当年山东也曾大旱,他听信魏党“放粮即可”的建议,只派了些粮食过去,结果灾后流民四起,盗匪横行,朝廷又花了大量

秋收时,山东布政使奏报:粮食亩产恢复到灾前水平,流民都已返乡。他附了一张百姓送来的“感恩图”,画中钟铭带着流民修水渠,天上有个模糊的身影,百姓说那是谢渊在保佑他们。“陛下,百姓说,谢公的法子救了他们,陛下的坚持暖了他们。”山东布政使在奏报中写道。

萧桓将“感恩图”挂在御书房,与谢渊的《赈灾策》放在一起。他对张伏(内阁阁老,管地方实务)道:“将谢公《赈灾策》定为永制,全国推行。再设‘赈灾预备库’,每年存粮百万石、银五十万两,遇灾即可动用,不得延误。”他知道,这是对谢渊的告慰,也是对百姓的承诺。

《谢公全策》编纂完成那日,萧桓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序中写道:“谢公渊,忠贯日月,智安天下。朕昔年失察,错负忠良,致江山有忧,百姓有苦。今承其遗策,治世兴邦,虽可补一时之过,难补一世之憾。此书传世,非为彰显谢公之功,实为警示后世帝王:君心一念,系国之安危,民之生死,不可不慎。”

周伯衡(首席阁老)将装订好的《谢公全策》呈给萧桓,全书共十卷,涵盖军政、民政、财政、藩属、律法等各个方面,每一卷都附有萧桓的批注,详细说明当年未采纳的原因与如今的推行成效。“陛下,此书已抄录百册,将颁行到全国各州府,让所有官员都能学习谢公的治世之道。”

萧桓翻开《谢公全策》的“君道卷”,里面写着:“帝王之责,不在享乐,在承前启后;不在集权,在纳谏听民。”他对百官道:“朕要在国子监设‘谢公讲堂’,由吴岳、江澈、李董这些推行谢公遗策有成的官员任教,让新科进士都能学习谢公的为官之道。”

开学那日,萧桓亲自去国子监讲课。他没有讲帝王权术,只讲了自己当年如何搁置谢公的谏言,如何导致忠良蒙冤、百姓受苦,如何一步步用行动弥补过错。“朕今天不是以帝王的身份来的,是以一个犯错后弥补的学生身份来的。”他对新科进士道,“你们将来为官,要以谢公为镜,以民为镜,更要以朕的过错为镜,不要重蹈覆辙。”

新科进士们听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地发誓:“以谢公为范,以民为本,不负陛下,不负百姓。”萧桓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忽然觉得心头的愧疚有了归宿——谢渊的精神,不仅通过遗策传世,更通过这些年轻的官员,传承到了大吴的未来。御书房的烛火再次亮起,《谢公全策》放在案上,与那方“以民为镜”的端砚,一同映着夜色中的星光。

片尾

重阳时节,金风送爽,谢渊祠前的银杏树叶落了一地金黄。萧桓带着文武百官前来祭奠,身上的常服没有绣龙,只别着一枚谢渊当年佩戴过的玉珏——那是谢渊被贬前,托沈敬之转交给的,说“愿陛下日后能以民为念”。

祠内的“忠肃公”牌位前,摆满了百官带来的祭品:蒙傲带来了忠肃关的城砖,上面刻着“谢公遗泽”;江澈带来了江南水渠的水样,清澈见底,映着天光;李董带来了农桑学堂学生写的“民为邦本”四个大字,字迹工整;吴岳带来了西北士兵的家书,信中说“军饷足额,家人安心”。

萧桓亲手点燃三炷香,跪在牌位前,声音平静却坚定:“谢公,当年你要的边防稳固,如今鞑靼不敢犯;你要的江南丰稔,如今水渠通、粮食足;你要的言路畅通,如今谏臣敢言、君有约束;你要的百姓安乐,如今炊烟四起、笑语满堂。这些,都是你应得的,是朕欠你的,今日总算有了交代。”

百姓代表捧着新收的稻谷,跪在祠外,齐声高呼:“谢公千古!陛下圣明!”萧桓走出祠门,扶起最年长的老农,指着远处的田野:“老伯,这不是朕的功劳,是谢公的良策,是你的锄头,是所有百姓的汗水。朕只是守着这份功劳,守着你们。”老农捧着稻谷递给他:“陛下心里装着谢公,装着百姓,就是好皇帝。”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谢渊的画像上,画中人的目光似乎越过了祠墙,落在了无边的田野上。萧桓将稻谷撒在祠前的土地上,轻声道:“谢公,明年春天,这里一定会长出新的禾苗,就像你的精神,永远活在大吴的土地上。”风吹过,银杏叶沙沙作响,像是谢渊的回应,又像是百姓的笑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卷尾

萧桓的帝王生涯,因对谢渊的愧疚而蜕变。他终于明白,君主的至高权力,从不是肆意妄为的资本,而是如临深渊的责任——一念信忠良,则江山稳固;一念信奸佞,则社稷飘摇。谢渊的死,不是结束,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帝王的过错,也照出了江山的根基。

谢渊留下的,从来不止是一本《谢公全策》。他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为官者的刚直,为民者的赤诚,为君者的敬畏。蒙傲守边时念着他的“卫民”之语,江澈治水时记着他的“务实”之道,李董治民时循着他的“亲民”之策,连新科进士都以他的“忠良”为范——这种精神,比任何律法都更能约束权力,比任何兵甲都更能稳固江山。

大吴的盛世,从来不是一人之功。是谢渊以死留策的忠勇,是萧桓知错就改的担当,是沈敬之、纪云舟等老臣的坚守,是江澈、李董等新臣的实干,更是千万百姓的勤劳。而这一切的核心,都藏在御书房那方端砚的刻字里——“以民为镜”。

这面镜子,照见了谢渊的忠魂,照见了萧桓的蜕变,也照见了大吴的未来。它告诉后世所有帝王:江山不是帝王的私产,而是百姓的家园;帝王不是天生的圣人,而是需要时时自省的守护者。唯有以忠良为骨,以百姓为基,方能让江山永固,让盛世长存。这,便是谢渊用一生换来的教训,也是萧桓用愧疚换来的真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