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再次扫荡书画(2 / 2)
赵国强没还价,爽快付钱,又在角落里发现了傅抱石的一幅《秋山图》,水墨淋漓,意境悠远,价格只要20元,比荣宝斋还便宜5元。
接下来的几天,赵国强把琉璃厂的老字号逛了个遍:在“宝古斋”以15元买下齐白石的《雏鸡图》,在“庆云堂”用10元收了吴作人的《骆驼图》,甚至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古玩店,以5元一幅的价格扫走了五张署名“黄永玉”的版画——此时的黄永玉还没因“猴票”成名,画作鲜少有人问津。
最让他惊喜的是,在“韵古斋”的库房里,他发现了一批建国初期的连环画原稿,作者是后来成为连环画大师的贺友直,店主嫌这些稿子占地方,以20元总价打包卖给了他。
扫货的间隙,赵国强还特意去了趟王府井的“龙国书店”。
这里藏着不少旧书和字画,他在一堆旧画册里翻出了一本张大千早年的《敦煌临摹壁画集》,扉页上还有张大千的题字,店员说这是“文革”初期从私人手里收来的,定价30元。
赵国强毫不犹豫买下,心里清楚:这本画册在后世的拍卖会上,至少能拍出几十万。
短短五天,赵国强收进空间里的书画 都一大堆了。
清点时才发现,他一共收了两百多幅画,其中既有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家的精品,也有黄胄、范曾、黄永玉等未来名家的早期作品,还有十几本珍贵的书画册和连环画原稿,总花费还不到三千元——这在当时虽也是一笔巨款,可比起未来的价值,不过是九牛一毛。
赵国强把这些书画小心翼翼地放进空间储藏室,与上次收的画整齐排列。
他摸着那幅黄宾虹的《山水图》——上次以1元买下,如今想起后世拍卖会上那幅上亿元的黄宾虹作品,仍觉得像做梦。
“得给这些宝贝找个好归宿。”他想起自己在香港开的拍卖行,心里有了盘算:等八十年代后期,香港的艺术品市场回暖,就先拿出几幅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试水,慢慢把价格抬起来;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再逐步放出黄胄、范曾这些“后起之秀”的作品,让市场形成“中国近现代书画升值”的热潮。
他甚至想好了炒作的节奏:先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这些画家的艺术成就;
再举办小型画展,邀请香港的收藏家、企业家参观;
最后通过拍卖会上的“竞价大战”,让这些画作的价格一次次刷新纪录。
反正自己开着拍卖行 ,一幅画可以反复进行拍卖,只需要每次拍下的人换一下就行。
“不能急,得等时机。”
赵国强望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清楚,这些沉睡的珍宝,需要时间来绽放它们的价值。
临走前,赵国强又去了趟荣宝斋,特意跟营养员老张聊了聊:“张同志,以后要是有那种没名气但笔墨好的画家作品,记得给我留着,我都要。”
老张笑着答应,只当他是个痴迷书画的“傻有钱”,却不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正在为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未来,埋下一颗价值连城的种子。
坐上南下的火车,赵国强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手里摩挲着那幅范曾的《竹林七贤图》。
他知道,这些书画不仅是财富,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
等到几十年后,当这些作品在香港的拍卖场上频频拍出天价时,估计不少人会后悔,早知 这些书画这么值钱, 当初就应该买几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