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竟陵城(1 / 2)
第一幕: 南向议
天险峰顶,寒风呼啸,却吹不散帐中凝重的气氛。
冉闵居中而坐,两侧分坐着李农、董狰、墨离、慕容昭、雷暴等核心将领。
案上摊着一幅,巨大的羊皮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方势力范围。
“丞相的信,诸位都已传阅。”冉闵打破沉默,声音沉稳。
“长安局势生变,姚苌与氐族贵族已经联手。”
“王猛丞相处境艰难,后续援助恐难以为继。”
“苻坚陛下建议我们...南下江东,投奔东晋。”
帐内顿时一片哗然,董狰第一个反对,狼首面具下的声音,如闷雷般响起。
“投奔东晋?那些只会清谈的江南懦夫,也配让我们投奔?”
“我黑狼骑,宁可战死沙场,绝不向南人低头!”
雷暴也拍案而起:“天王!咱们在北边打生打死,为汉人争一口气!”
“现在却要去江南,看那些士族的脸色?我老雷第一个不答应!”
李农相对冷静,但眉头紧锁:“东晋朝廷门阀林立,内部倾轧严重。”
“我等北方武人过去,必受排挤。且江南水网纵横,非我北方步骑用武之地。”
众人的目光,投向墨离和慕容昭,期待他们的意见。
墨离轻抚,地图上的江东地区,缓缓道。
“东晋虽非理想之地,但眼下,确是唯一可行之路。”
“慕容恪在北,姚苌在西,前秦援助中断,我们困守孤山,终非长久之计。”
慕容昭却摇头:“江东门第之见极深…”
“我等在北地与胡虏血战,他们却视我们为粗鄙武夫。”
“且冉天王以杀胡立名,与江东士族推崇的‘仁政’理念相悖,恐难相容。”
冉闵静静听着,各方意见,目光始终停留在地图上。
良久,他缓缓抬头:“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但你们可曾想过,为何苻坚陛下,会建议我们南下?”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健康位置。
“东晋虽弱,但据长江天险,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更重要的...他们是,汉家正朔所在。”
确实,尽管东晋偏安一隅,但仍是华夏正统象征,在汉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
“我们北上复国之路已被阻断,西进关中也无可能。”冉闵继续分析。
“为今之计,唯有南下,但不是去投奔,而是去...合作。”
“合作?”董狰不解,“那些江南士族,岂会与我们合作?”
冉闵眼中闪过锐光:“正因为不会,才更要让他们会!”
“东晋朝廷,并非铁板一块,主战派与主和派明争暗斗。”
“若我们南下荆襄,威胁建康,同时示之以利,未必不能打开局面。”
墨离眼中一亮:“天王的意思是...,以战促和?”
“正是。”冉闵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我们要让东晋朝廷明白…”
“与我们合作,可共抗慕容氏;与我们为敌,则腹背受敌。”
李农道:“但我军擅长步骑野战,南下后面对江河纵横,水战非我所长啊。”
冉闵微笑:“所以我们需要盟友...或者说,利用别人的矛盾。”
他的手指移向西南部:“成汉李势,据蜀地已久,素有东出之志。”
“若我们能与之联合,东西夹击荆襄,东晋必震恐。”
“与成汉联合?”慕容昭惊讶道,“李势暴虐,名声极差,与之联合恐失人心。”
冉闵淡然道:“政治之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李势想要东出,我们需要南下,各取所需而已。待事成之后...”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寒光,已说明一切。
计议已定,冉闵开始部署:“墨离,你立即派人前往成都,试探李势意向。”
“记住,不要直接提结盟,先以贸易为名,观察其态度。”
“李农,你负责整训部队,特别是要加强,渡河作战训练。”
“我们北方儿郎不习水战,但至少要懂得,如何应对江河障碍。”
“董狰,你挑选精锐,组建先遣队,秘密南下,侦查荆襄地形和东晋布防。”
“雷暴,你联络山寨豪强,特别是长江一线的水寨,看看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
众人领命而去,帐中只剩冉闵和慕容昭。慕容昭轻声道:“天王真决定南下了?”
冉闵望向帐外连绵群山,目光深邃,“昭,你知道吗?”
“当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我冉氏先祖选择留在北方,坚守故土。”
“如今,我却要带领大家南下,真是造化弄人。”
慕容昭柔声道:“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留在北方是为坚守,如今南下是为图存。”
“只要心中装着华夏,身在何处都是汉土。”
冉闵转身凝视她:“你有一半慕容血脉,却如此心向汉室...值得吗?”
慕容昭微微一笑:“我母亲是汉人,教我读诗书,明礼仪。”
“血脉或许混杂,但文化认同在心。天王为汉家而战,我便为天王而战。”
冉闵心中感动,却只是轻轻点头:“准备一下吧,南下之路,绝不会平坦。”
第二幕: 南国雨
墨离派出的使者,历经艰辛,终于抵达成都。
成汉都城虽不及长安、邺城宏伟,却也颇具规模。
街道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显示出蜀地的富庶。
但仔细观察,可见士兵横行,百姓面带惧色,显然是李氏暴政的结果。
使者以商人身份,求见成汉官员,献上礼物,表达“互通有无”的意愿。
接待的官员态度傲慢,但看到珍贵的北方毛皮和药材后,态度明显好转。
“北边现在情况如何?听说冉闵还在跟慕容恪打?”官员试探着问。
使者谨慎回答:“战事胶着。冉天王英勇,但缺少粮草支援,处境艰难。”
官员眼中,闪过狡黠之光:“哦?既然如此,为何不投奔我大成国?”
“我主英明神武,最喜英雄豪杰。”
使者心中冷笑,面上却恭敬:“小的只是商人,不敢过问军国大事。”
“不过若两国能通商往来,于民生计大有裨益。”
几次接触后,使者逐渐摸清,成汉朝廷的情况。
李势昏庸暴虐,大权掌握在,宰相解思明和宠臣王嘏手中。
二人明争暗斗,都欲扩大,自身势力。
与此同时,董狰的先遣队,也已南下潜入荆襄地区。
与北方粗犷风光不同,江南水乡景色秀美,河道纵横,舟楫往来。
但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上,却暗藏杀机。
东晋在荆襄地区布有重兵,由名将桓温之弟桓冲统领。
桓冲治军严谨,沿江设防严密,渡口关卡皆有重兵把守。
先遣队扮作商旅,沿江侦查数日,发现很难找到,渡江的突破口。
东晋水军巡逻频繁,沿岸居民也较为警惕,陌生人很难接近江防要地。
一天,先遣队在一处小镇歇脚时,偶然听到一个消息。
当地豪强周氏与官府有隙,因土地纠纷结怨已久。
队长心中一动,设法接触周家的人。几经周折,终于见到周氏族长周抚。
周抚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面带忧色,但对北方来的“商人”颇感兴趣。
“听说北边出了个冉天王,杀得胡人闻风丧胆,可是真的?”周抚好奇地问。
队长谨慎回答:“确有其人,冉天王英勇无敌,如今已收复不少失地。”
周抚叹道:“要是冉天王,能打到江南来就好了。”
“把这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都清理清理。”
队长心中暗喜,表面却道:“周先生慎言。”
“东晋毕竟是汉家正朔,冉天王也是汉家英雄,岂会自相残杀?”
周抚冷笑:“什么正朔不正朔,欺负起百姓来,比胡人还狠!”
通过周抚,先遣队了解到,更多荆襄地区的情况。
东晋内部矛盾重重,门阀士族欺压百姓,民众怨声载道。
特别是桓冲与朝廷权臣不和,荆襄驻军粮饷,时常被克扣,士气不振。
这些情报,被迅速传回天险峰,冉闵得知后,沉吟良久。
“看来东晋外强中干,内部矛盾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机会在于,可以利用内部矛盾,打开缺口。
风险在于,混乱的江东,可能更难预测和应对。
就在这时,墨离的使者从成都返回,带回成汉朝廷的回应。
“李势愿意结盟,但条件苛刻。”使者汇报。
“他要我们先行出兵荆襄,吸引桓冲主力,然后他再出兵夹击。”
“事成之后,他要荆襄七郡,我们只能得三郡。”
董狰大怒:“好个贪心的李势!我们打头阵,他摘果子,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冉闵却淡然一笑:“答应他。”众人都惊讶地,看着冉闵。
“天王,这...”李农欲言又止。冉闵道:“李势贪婪,正可利用。”
“我们先假意答应,待拿下荆襄,再与他理论不迟。”
“届时主动权在我,由不得他,漫天要价。”
墨离道:“还可借此试探东晋反应。若东晋恐惧,主动与我们和谈,岂不更好?”
战略既定,冉闵开始积极准备南下。但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消息打乱了所有计划。
慕容昭收到一封密信,阅后脸色大变。“怎么了?”冉闵关切地问。
慕容昭颤声道:“慕容恪...,突然病重昏迷。”
“慕容俊急召慕容泓回龙城,可能是要...。”
帐内顿时一片寂静,慕容恪是慕容燕国的顶梁柱。
他若倒下,整个北方局势,将发生巨变。冉闵目光锐利:“消息可靠吗?”
慕容昭点头:“是我在慕容部的内线传来的,应该可靠。”
墨离立即道:“天王,这是天赐良机!”
“慕容恪若死,慕容氏必内乱,我们可趁机北上,收复失地!”
许多将领纷纷附和,与南下江东相比,他们更愿意,北上收复故土。
就连一直主张,南下的李农,也动摇了。
“确实,若慕容恪真有不测,是我军北返的良机。”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冉闵身上,等待他的决定。
北上还是南下?这个抉择,将决定这支军队,乃至整个北方汉人的命运。
冉闵沉思良久,缓缓抬头:“不,我们依旧南下。”
众人愕然。“为何?”董狰忍不住问,“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冉闵目光深邃:“慕容恪病重,消息未必属实。”
“即便是真,慕容俊召慕容泓回龙城,也可能是铲除权臣的计谋。”
“慕容泓若回龙城,凶多吉少;若不回,则慕容氏分裂。”
“无论哪种情况,慕容氏都会内乱一阵,但这内乱能持续久久?”
“我们若北上,很可能陷入,慕容内斗的泥潭,反而难以脱身。”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坚定地,指向南方。
“南下之路虽险,但主动权在我。东晋内部矛盾,可为我所用。”
“待我们在江南立足,进可北伐中原,退可偏安一隅,这才是万全之策。”
众人默然,不得不承认,冉闵的分析更有远见。
“但是...”冉闵话锋一转,“我们也要做好北上准备。”
“若慕容氏内乱确凿,也可改变计划。军事之道,虚虚实实,不可拘泥。”
于是,南下准备继续,但同时加强了,对北方局势的监控。
几天后,更详细的情报传来:慕容恪确实病重,但并非昏迷,仍在勉强理事。
慕容俊确实召慕容泓回龙城,但慕容泓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
慕容氏内部,暗流涌动,但尚未公开分裂。
冉闵得知后,对众将道:“看来我的判断没错。”
“慕容俊与慕容泓已生隙,但还未到决裂程度。此时北上,实为不智。”
南下之议,遂定。
第三幕: 大江横
深秋时节,冉闵军开始秘密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