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观念的壁垒(1 / 2)
省文化考察团的到来,如同一阵强劲的山风,吹皱了草北屯沉寂多年的池水。那些穿着各异、谈吐新奇的文化人,他们手中的相机,笔记本,以及他们看待这片山林和生活的独特视角,都在悄然改变着屯子里的一些东西,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思。
秋菊的“旅游”构想,便是在这片土壤中破土而出的最显眼的嫩芽。然而,任何新事物的生长,都必然要冲破旧有土壤的束缚,经历风雨的考验。考察团在草北屯的后期,一些更深层次的、关乎观念和价值的碰撞,开始浮出水面,比之前金雕事件更为复杂,也更为刺痛人心。
冲突的焦点,这次集中在曹德海老人和他那杆视为性命的老猎枪上。
考察团中那位研究民俗的孙教授,是一位满头银发、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学者,他对曹德海这样的老猎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传统狩猎文化极为着迷。几天下来,他几乎成了曹德海的“跟屁虫”,拿着小本子和录音机,记录着老人嘴里蹦出的每一个关于山林、野兽、狩猎的古谚和禁忌。
这天下午,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合作社院里,曹德海正坐在磨刀石旁,一边吧嗒着旱烟,一边用油石精心打磨着他那杆老套筒的枪刺。那杆枪跟随他大半辈子,枪托被摩挲得油光发亮,如同古铜色的皮肤,每一道划痕似乎都诉说着一段惊险的往事。在曹德海看来,这杆枪不仅仅是武器,更是老伙伴,是他在山林里安身立命的胆气所在。
孙教授蹲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当曹德海打磨完毕,爱惜地将枪刺安装回枪管,并将整杆枪靠墙放好时,孙教授的目光久久没有离开那杆枪,眼神里充满了研究者看到珍贵标本时的热切。
他推了推眼镜,凑近曹德海,语气极其诚恳地说道:“曹老哥,跟您商量个事。您这杆枪,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杆枪,它是活的历史,是咱们东北狩猎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极其珍贵的实物见证啊!您看,这枪上的每一处磨损,可能都代表了一次狩猎,一个故事。把它放在您家里,它的价值可能就仅限于此了。”
曹德海有些不明所以地看着他。
孙教授继续热情地阐述着他的构想:“我的意思是,您能不能……能不能把这杆枪,转让给我们省民俗博物馆?我们一定会给它配上最详细的说明,把它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成千上万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后代,都能通过它,了解咱们长白山猎人曾经的生活和历史!这比它放在角落里落灰,意义要重大得多啊!当然,我们愿意支付一笔合理的费用……”
他话还没说完,曹德海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老人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急,甚至带倒了脚边的小马扎,发出“哐当”一声响。他一把将那杆老套筒紧紧抱在怀里,如同护崽的母兽,浑浊的眼睛里瞬间充满了被冒犯的怒火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戒备。
“你说啥?!”曹德海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旱烟袋锅直指孙教授,烟锅里的火星都差点溅出来,“买俺的枪?还要把它摆到那个啥……馆子里去给人看?!”
孙教授被老人突如其来的激烈反应吓了一跳,连忙解释道:“曹老哥,您别误会,这不是普通的买卖,这是为了文化保护,是为了……”
“俺不管是为了啥!”曹德海粗暴地打断他,胸口剧烈起伏,脸膛因激动而涨红,“这枪是俺爹传给俺的!是俺跟着赵把头在山里挣命的家伙!是山神爷准俺端这碗饭的凭证!它认得俺的血,认得俺的汗!它不是你们那些摆在玻璃柜子里冷冰冰的玩意儿!”
他的声音洪亮而颤抖,带着一种被触及逆鳞的痛楚和扞卫:“枪是猎户的胆!是山神爷的眼!它活着!它就活在这山里,活在这手上!把它弄走,摆起来,它就跟死了有啥两样?!啊?!你们这是要抽了俺的脊梁骨!俺告诉你,不卖!给座金山也不卖!”
老人情绪激动,抱着枪的手臂青筋暴起,仿佛孙教授再多说一句,他就要抡起烟袋锅打人。院子里其他几个社员闻声围了过来,了解情况后,也都面露不忿,纷纷出声支持曹德海。
“孙教授,这话可不对啊,老猎人的枪哪能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