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观念的壁垒(2 / 2)
“就是,这跟要了德海叔半条命有啥区别?”
“你们城里人不懂,这不是钱的事!”
孙教授尴尬地站在原地,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没想到自己一番“好意”和“文化保护”的宏论,会引来如此激烈的抵触。他试图再解释:“曹老哥,我绝对尊重您和您的枪,我的意思是……”
“你的意思俺明白!”曹德海再次打断,语气斩钉截铁,但稍微缓和了一点,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可俺的意思,你也得明白!这枪,生在草北屯,死在草北屯!它哪儿也不去!这就是俺的规矩!山神爷立的规矩!”
说完,老人不再理会一脸愕然和挫败的孙教授,抱着他的老伙伴,转身大步流星地回了家,那背影倔强得像一块风化千年的岩石。
这场关于老猎枪的风波,虽然没有像金雕事件那样充满火药味,但其背后蕴含的观念冲突,却更加深刻。孙教授代表着一种将传统文化“物化”、“标本化”进行研究和展示的现代学术视角,他看重的是物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符号意义。而曹德海代表的,则是一种将生产工具和精神信仰融为一体的、活态的、充满情感和生命体验的传统价值观。在他这里,枪不是冰冷的展品,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与这片山林血脉相连的凭证。
这种根植于不同生活经验和价值体系的隔阂,并非简单的对错可以评判,但却真实地存在着,并让考察团的成员们再次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片有待记录的风情,更是一个完整、自足、有着自身强大运行逻辑和情感世界的生命体。
考察团离开的前一晚,李馆长特意找到曹大林,进行了一次深谈。
李馆长感慨道:“曹支书,这次来草北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啊。我们带着记录和研究的任务而来,本以为是在观察和了解,但现在发现,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和尊重。无论是金雕,还是曹老哥的猎枪,都让我们看到,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传统,有着一种我们这些‘外来者’难以真正体会的、血肉相连的关系。”
曹大林平静地回应:“李馆长,你们是文化人,站得高,看得远。我们草北屯的人,世代住在这里,靠山吃山,敬畏成了本能。有些东西,在我们看来,不是摆在柜子里的道理,是活生生刻在骨头里的规矩。破了这规矩,心里头就不踏实。”
李馆长点点头:“我理解。也请曹支书理解我们工作的初衷。这次考察,收获远超预期。我们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民俗和风景,更是一种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顽强存续的生活智慧和生命态度。这些东西,无比珍贵。”
他顿了顿,看着曹大林,语气真诚:“关于秋菊同志提到的旅游发展,我个人觉得,方向是好的。但如何在做的时候,既能展现你们的特色,又能保护好你们最核心的、这些东西——”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份对山林的敬畏,对传统的珍视,是需要你们,也需要所有外来者共同思考和谨慎把握的。这比单纯的经济收益,要重要得多。”
曹大林郑重地点了点头:“谢谢李馆长,您这话,说到俺心坎里去了。草北屯要发展,但根不能丢。这点,俺会牢牢记住。”
第二天,考察团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复杂的思考离开了。吉普车卷起的尘土缓缓落下,草北屯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曹大林知道,一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考察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草北屯的独特价值,也照出了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更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在打开山门迎接外界的同时,守护好那份源自山林、融入血液的魂。
他看着屯子里那些因为旅游试点而悄然变化的细节,看着秋菊眼中愈发坚定的光芒,也看着曹德海抱着老枪时那不容置喙的守护姿态,心中更加明晰:草北屯的路,必须是自己走出来的一条路,一条既能通向富裕,又能守住根基的路。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