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2 / 2)
七月十四(戊子日),北魏皇帝前往鱼池,登上青原冈;七月二十(甲午日),回到宫中;八月二十五(己亥日),前往弥泽;九月初十(甲寅日),登上牛头山;九月二十(甲子日),回到宫中。
北魏初期,很多百姓依附于豪强,这些依附的百姓不用服官府的劳役,但豪强对他们的征收比官府的赋税还要高一倍。给事中李安世上奏说:“年景饥荒,百姓流亡,他们的田产大多被豪门大族侵占夺取;虽然井田制难以恢复,但应该重新丈量土地,让百姓的劳动力和所拥有的田业相称。另外,那些有争议的田产,应该限定年份裁决,时间太久远难以查明的,就都归现在的主人,以此杜绝欺诈和不实之事。”北魏皇帝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从此开始商议均田的事。冬天,十月初八(丁未日),下诏派使者巡视各州郡,和地方官员一起平均分配天下的田地:凡是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授予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奴婢按照普通成年男女的标准授田;每头牛授田三十亩,最多限四头牛。所授予的田地,一般加倍;需要休耕两次的田地,就加两倍授予,用来应对耕种以及还田、授田数量的变化。百姓到了纳税年龄就授田,年老免纳税以及去世后就还田。奴婢和牛随着其有无来决定是否还田、授田。初次授田的男子,另给二十亩,要求种上五十株桑树;桑田都是世代相传的产业,人死了也不用归还。通常按照现有人口计算,桑田有多余的不授也不还,不足的按照规定授田种植,多余的部分可以卖掉。各位治理百姓的官员,按照官职高低在附近授予不同数量的公田,官员更替时相互交接;私自卖公田的按照法律治罪。
十月二十二(辛酉日),北魏魏郡王陈建去世。
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来南齐访问。
十二月十七(乙卯日),北魏任命侍中淮南王拓跋佗为司徒。
柔然侵犯北魏边境,北魏任城王拓跋澄率领众人抵御,柔然人逃走了。拓跋澄是拓跋云的儿子。氐族、羌族反叛,北魏皇帝下诏任命拓跋澄为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梁州刺史。拓跋澄到了梁州,讨伐反叛的人,安抚顺服的人,氐族、羌族的叛乱都被平定了。
当初,太祖命令黄门郎虞玩之等人核查审定黄籍。皇上即位后,另外设立校籍官,设置令史,要求每人每天查出一定数量的户籍造假情况。这样连年不停,百姓既忧愁又怨恨,人心惶惶。外监会稽人吕文度向皇上启奏,凡是户籍被驳回的人都充军到远方,百姓很多为了逃避罪责而逃亡。富阳百姓唐寓之借此用妖术蛊惑众人发动叛乱,攻陷了富阳,三吴地区户籍被驳回的人都投奔他,人数多达三万。
吕文度和茹法亮、吕文显都因为奸邪谄媚得到皇上的宠信。吕文度担任外监,独揽兵权,领军将军只是挂个虚名而已。茹法亮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权势尤其大。王俭常说:“我虽然担任重要职位,但权力哪比得上茹公啊!”
这一年,柔然部真可汗去世,儿子豆仑继位,号称伏名敦可汗,改年号为太平。
【内核解读】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是南北朝时期充满变革与冲突的一年,南北方政权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勾勒出当时的政治格局,更埋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伏笔。
南方萧齐的权力博弈与文化转向:在南方,齐武帝萧赜对交州刺史李叔献的强硬态度,彰显了中央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压制决心。李叔献以银兜鍪、孔雀毦乞缓,却遭驳回,最终被迫还朝,这一事件折射出南朝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始终存在。而国学的复立与总明观的裁撤,则标志着文化重心的转移 —— 王俭主导的儒学复兴,正在扭转宋世以来 “以文章相尚” 的风气。这位自比谢安的 “风流宰相”,以《礼》学与《春秋》为根基整饬朝仪,其 “解散髻、斜插簪” 的服饰风格竟引发朝野效仿,足见文化权威与政治影响力的交织。
北魏的制度革新与皇权巩固:北方的北魏正经历更深层次的变革。冯太后颁布《皇诰》、禁绝图谶巫觋,本质上是通过思想统一强化皇权。而李安世提出的均田建议,最终转化为 “均给天下之田” 的诏令,堪称中古土地制度的里程碑。规定男夫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桑田为世业等条款,既试图解决 “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 的积弊,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格局,为后续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期对宕昌王的册封、对柔然的防御,则体现了北魏在边疆治理上的软硬兼施。
南北对比中的历史张力:值得注意的是,南北双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南齐在门阀政治框架内进行局部调整,王俭的儒学复兴仍带着 “江左风流” 的底色;北魏则以更激进的制度创新突破鲜卑旧俗,均田制直指社会结构的核心。这种差异背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传统的碰撞融合。此外,南齐校籍引发的唐寓之起义,与北魏均田制试图解决的 “民多荫附” 问题,共同揭示了南北朝时期土地与户籍的深层矛盾,成为推动双方改革的内在动力。
这一年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南朝的文化整合,还是北朝的制度重构,都在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积蓄力量。而王俭与冯太后这两位关键人物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分裂时期依然存在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