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30章 顺皇帝

第830章 顺皇帝(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升明二年(公元478年,戊午年)

春天,正月初一,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去上朝。

沈攸之把精锐部队都拉出来攻打郢城,柳世隆瞅准机会多次打败他。萧赜派军主桓敬等人带兵占据西塞,给柳世隆助威。

沈攸之抓到了郢府的法曹南乡人范云,让他送一封信到城里,还送了一头小牛给武陵王萧赞,送了三十条鱼给柳世隆,不过都把鱼头给砍了。城里的人想杀范云,范云说:“我老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命都在沈攸之手里呢。要是我不听他的,家人肯定遭殃。今天就算被你们杀了,我也心甘情愿。”于是大家就没杀他。

沈攸之派将领皇甫仲贤去攻打武昌,中兵参军公孙方平去攻打西阳。武昌太守臧涣向沈攸之投降,西阳太守王毓逃到了湓城。公孙方平占领了西阳,豫州刺史刘怀珍派建宁太守张谟等人,带着一万人去攻打他。辛酉这天,公孙方平战败逃跑。平西将军黄回等人的军队到了西阳,逆流而上。

沈攸之一直不得人心,就靠武力威胁大家。刚从江陵出发的时候,每天都有人开溜。等到攻打郢城,三十多天都没打下来,逃跑的人越来越多。沈攸之整天骑着马到各个营地去安抚,可还是有人跑。沈攸之气得不行,把各个军主都叫来,说:“我奉太后的命令,起义要打到京城去。要是大事能成,到时候咱们都能戴上白纱帽(指当官);要是搞不定,朝廷要杀我全家,跟你们其他人没关系。最近士兵叛逃,你们都不当回事。我也懒得追究叛逃的人,从现在起,军队里有人跑,军主就得负责。”结果呢,一个人跑了,派人去追,追的人也不回来了,大家都不敢声张,心里都有了别的想法。

刘攘兵往城里射了封信,请求投降,柳世隆开门把他放进来了。丁卯那天晚上,刘攘兵放火烧了营地,然后跑了。军队里的人看到起火,都争着丢了盔甲逃命,将领们根本拦不住。沈攸之听说这事儿,气得咬着胡子,把刘攘兵哥哥的儿子刘天赐、女婿张平虏抓起来砍了头。天亮的时候,沈攸之带着人过江,到了鲁山,军队就彻底散了,将领们都跑光了。臧寅说:“趁着他成功的时候跟着,失败了就抛弃他,我可不忍心这么做!”说完就投水自杀了。沈攸之身边还跟着几十个人,他对军队下令说:“荆州城里有好多钱,咱们一起回去拿,当干粮和盘缠。”郢城那边也没有追兵,那些逃散的士兵害怕被蛮人打劫,又慢慢聚集起来,大概有两万人,跟着沈攸之回江陵。

张敬儿杀了沈攸之的使者后,就开始整军备战。打听到沈攸之往东去了,就突袭江陵。沈攸之让儿子沈元琰和兼长史江乂、别驾傅宣一起守江陵城。张敬儿到了沙桥,先观望没敢直接进城。城里的人晚上听到鹤叫,以为敌军来了,江乂、傅宣吓得打开城门就跑,官员和百姓也跟着崩溃逃命。沈元琰逃到宠洲,被人杀了。张敬儿到了江陵,把沈攸之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都杀了。

沈攸之快到江陵还有一百多里的时候,听说江陵城已经被张敬儿占了,跟着他的士兵也都散了。

沈攸之没地方可去,就和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边界,在树林里上吊自杀了。己巳这天,村民把他们的头砍下来送到江陵。张敬儿把人头放在盾牌上,用青丝盖着,在城里城外四处展示,然后送到建康。张敬儿还杀了沈攸之的亲信党羽,没收了他们几十万的财物,都装进了自己腰包。

当初,仓曹参军金城人边荣,被府里的录事羞辱,沈攸之帮边荣把录事鞭打致死。等到张敬儿快打到江陵的时候,边荣是留府司马,有人劝他去跟张敬儿投降,边荣说:“沈公对我有大恩,一起干这么大的事,遇到紧急情况就变心,我做不到!”城被攻破后,士兵把边荣抓去见张敬儿,张敬儿说:“边公,你咋不早点来呢!”边荣说:“沈公让我留守江陵,我不忍心扔下不管。我本来就没想着活,你还问啥!”张敬儿说:“死有啥难的!”下令把边荣斩了。边荣笑着就走了。边荣的门客太山人程邕之抱着边荣说:“我一直跟着边公,不忍心看他死,求你先杀我。”士兵没办法,就去报告张敬儿,张敬儿说:“想死还不容易,为啥不答应他!”先杀了程邕之,然后杀了边荣,在场的士兵没有不落泪的。孙同、宗俨之等人也都被处死。

丙子这天,解除戒严,任命侍中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萧道成回到东府镇守。丁丑这天,任命左卫将军萧赜为江州刺史,侍中萧嶷为中领军。二月庚辰这天,任命尚书左仆射王僧虔为尚书令,右仆射王延之为左仆射。癸未这天,加封萧道成为太尉,都督南徐等十六州诸军事,任命卫将军褚渊为中书监、司空。萧道成上表把黄钺送了回去。

吏部郎王俭,是王僧绰的儿子,他气质高雅、心胸开阔,喜欢学习,见多识广,年轻的时候就有当宰相的志向,当时的舆论也很认可他。萧道成让王俭做太尉右长史,对他非常看重,待遇优厚,不管大事小事都交给他办。

丁亥这天,北魏皇帝去代地的温泉;癸卯这天,回来了。

宕昌王弥机刚刚继位。三月丙子这天,北魏派使者封弥机为征南大将军、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

黄回不想在郢州待着,一直请求去南兖州,于是就带着自己的部队直接回去了。辛卯这天,朝廷改任他为都督南兖等五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内核解读”

这段关于升明二年(公元478年)沈攸之叛乱及平定过程的记载,是南朝宋齐交替之际权力斗争的缩影,其中蕴含着多重历史启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现代视角的解读:

军事叛乱的失败逻辑:失人心者失天下

沈攸之的叛乱从鼎盛到溃败仅用一个多月,核心原因在于其“素失人情,但劫以威力”的治理逻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