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965章 高祖武皇帝十二

第965章 高祖武皇帝十二(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中军将军王思政直言“洛阳非用武之地,宇文泰乃心王室”,建议孝武帝“往就之,还复旧京”;散骑侍郎柳庆则实地考察后认为“关中形胜,宇文泰才略可依”,而荆州“地非要害,南迫梁寇”,绝非良选。他们的判断基于现实:关中地势险要,宇文泰刚平定关陇,有实力与高欢抗衡;而荆州孤悬南方,贺拔胜兵力有限,难以支撑大局。对走投无路的孝武帝而言,宇文泰虽非“忠臣”,却是当时唯一能与高欢抗衡的力量。

--裴侠的“避汤入火论”:清醒者的忧虑。

东郡太守裴侠的观点更显冷峻:“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谓己操戈矛,宁肯授人以柄!虽欲投之,恐无异避汤入火也。”他点破了一个残酷真相:宇文泰与高欢本质上都是权臣,投奔宇文泰不过是从一个傀儡变成另一个傀儡。但裴侠也承认“图欢有立至之忧,西巡有将来之虑”——眼前的危险(高欢的大军)远比未来的隐患(宇文泰的控制)更紧迫。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道出了孝武帝的无奈。

--孝武帝的摇摆:从“伐欢”到“西奔”的心理转变。

孝武帝最初的打算是“自将伐晋阳”,但高欢的十万大军让他认清了实力差距;他曾想“向荆州”依靠贺拔胜,却被柳庆、宇文显和等人劝退;最终接受“西幸关中”的建议,既是对高欢的反抗,也是走投无路的妥协。这场争论的本质,不是“选谁更好”,而是“选谁能活”——在权臣争霸的乱世,皇帝的命运早已不由自己掌控。

高欢的“迁都逼宫”:加速分裂的最后推力

高欢在外交施压的同时,用“迁都准备”进一步挤压孝武帝的空间,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再无转圜余地。

--“运粟入邺”:切断洛阳的经济命脉。

高欢以“洛阳久经丧乱”为由,重新提出迁都邺城,暗中“益河东及济州兵,拥诸州和籴粟,悉运入邺城”。这招“釜底抽薪”极其阴狠:洛阳的粮食储备被转移到高欢的根据地,皇帝与百官将陷入无粮可食的境地。孝武帝识破其用心,在敕令中怒斥“送相州之粟,追济州之军”,要求高欢归还粮食、撤回军队,否则“决在于王,非朕能定”。

--“建兴戍兵”:对洛阳的军事封锁。

高欢“遣三千骑镇建兴”,建兴位于洛阳西北,是通往晋阳的要道。这支部队的部署,名义上是“防备宇文泰”,实则形成对洛阳的北面包围,与河东、济州的军队呼应,让孝武帝感受到“四面楚歌”的压力。孝武帝在敕令中要求“罢建兴之戍”,正是想打破这种封锁,却被高欢无视。

--“极言宇文泰罪恶”:彻底撕破脸皮。

高欢最终“上表极言宇文泰、斛斯椿罪恶”,不再掩饰对帝党的敌意。这份奏表标志着双方的“君臣游戏”正式结束:高欢放弃了“挟天子”的伪装,孝武帝则彻底断绝了“与欢和解”的幻想。西奔关中,成了孝武帝唯一的选择。

结语:北魏的终结与东西魏的起点

这场围绕“南伐”展开的权力斗争,看似是孝武帝与高欢的个人恩怨,实则是北魏末年“皇权旁落”的必然结果。孝武帝的“伐欢”计划,暴露了傀儡皇帝试图夺回权力的徒劳;高欢的“逼宫”之举,则彰显了权臣对皇权的绝对掌控。

双方的书信往来,从最初的虚伪客套到最后的直接对骂,记录了北魏君臣关系的彻底破裂。王思政、裴侠等人的争论,揭示了乱世中“选择”的残酷——没有完美的出路,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

当孝武帝最终决定“西奔关中”,当高欢在邺城另立新君,北魏的分裂已成定局。这场始于“南伐”谎言的博弈,最终以“东西分治”的现实收场。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孝武帝为摆脱高欢而投奔宇文泰,却为宇文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提供了合法性;高欢为控制洛阳而逼走皇帝,却让自己陷入“弑君”的道德困境。

这段历史证明:当皇权失去威慑力,任何试图“重掌大权”的努力,都只会加速王朝的崩溃。北魏的灭亡,不是因为外敌太强,而是因为内部的权力平衡已被彻底打破——高欢与宇文泰的崛起,不过是顺应了这个“权臣时代”的到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