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高祖武皇帝十三(1 / 2)
大同三年(公元537年,丁巳年)
春天,正月,梁武帝到南郊祭祀,宣布大赦天下。
东魏丞相高欢的军队驻扎在蒲坂,搭建了三座浮桥,做出要渡河的架势。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军队在广阳,他对将领们说:“敌人从三面牵制我们,搭浮桥就是故意让我们觉得他们肯定要渡河。这其实是想拖住咱们,好让窦泰能往西进军。高欢起兵以来,窦泰一直当先锋,他手下大多是精锐士兵,因为打了不少胜仗,变得很骄傲。现在咱们去突袭他,肯定能成功。要是打败了窦泰,高欢不用打就会自己撤兵。”将领们都说:“敌人就在眼前,咱们却丢下他们去袭击远处的,万一出点闪失,后悔都来不及!不如分兵抵抗。”宇文泰说:“高欢之前两次攻打潼关,咱们的军队都没离开灞上。这次他大规模进攻,肯定觉得咱们还是会坚守,心里就轻视咱们。趁这个机会突袭窦泰,还怕打不赢吗!敌人虽然搭了浮桥,但还不能马上过河,不出五天,我肯定能拿下窦泰!”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代郡人达奚武也觉得有道理。庚戌日,宇文泰回到长安,将领们还是有不同意见。宇文泰没透露自己的计划,去问同族侄子直事郎中宇文深。宇文深说:“窦泰是高欢手下的猛将,现在咱们大军要是去攻打蒲坂,高欢坚守,窦泰来救援,咱们就会腹背受敌,这太危险了。不如挑选轻装精锐部队,悄悄从小关出去。窦泰这人急躁,肯定会来跟咱们决战,高欢稳重,不会马上来救。咱们猛攻窦泰,一定能抓住他。抓住窦泰,高欢的气势就没了,咱们再回师攻打他,就能取胜。”宇文泰高兴地说:“这正是我想的。”于是对外宣称要去保卫陇右。辛亥日,宇文泰拜见西魏文帝后,悄悄率军向东出发。癸丑日清晨,到达小关。窦泰突然听说西魏军队到了,从风陵渡河。宇文泰在马牧泽迎击窦泰,把他打得大败,窦泰的士兵全被消灭,窦泰自杀,脑袋被送到长安。高欢因为黄河冰面太薄,没办法赶去救援,只好拆掉浮桥退兵。仪同代郡人薛孤延负责断后,一天之内砍坏了十五把刀,才得以脱身。宇文泰也率领军队返回。
高敖曹从商山一路战斗推进,所到之处无人能挡,接着攻打上洛。当地百姓泉岳和他弟弟泉猛略,还有顺阳人杜窋等人,谋划着献出城池响应高敖曹。洛州刺史泉企知道了这件事,就杀了泉岳和泉猛略。杜窋逃到高敖曹那里,高敖曹让他当向导继续攻城。高敖曹被流箭射中,有三处是贯穿身体的重伤,昏死了很久,醒来后又上马,摘下头盔绕城巡视。泉企坚守了十多天,他的两个儿子泉元礼、泉仲遵奋力抵抗。泉仲遵眼睛受伤,没办法再战斗,城最终还是投降了。泉企见到高敖曹说:“我是没力气抵抗了,可心里不服。”高敖曹任命杜窋为洛州刺史。高敖曹伤势很重,说:“真遗憾看不到高季式当刺史。”高欢听说后,马上任命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高敖曹想进入蓝田关,高欢派人告诉他:“窦泰的军队没了,人心恐怕不稳,你最好赶紧回来。路不好走,敌人又多,能全身而退就行。”高敖曹不忍心丢下众人,奋力战斗,带着全军返回,还把泉企、泉元礼带在身边,泉仲遵因为伤重没跟着走。泉企私下告诫两个儿子:“我活不了多久了,你们的才能足以立功。别因为我在东魏,就丧失臣子的气节。”泉元礼在路上找机会逃回了西魏。泉家和杜家虽然都是当地的豪强,但乡里人都轻视杜家而看重泉家。泉元礼、泉仲遵暗中联络当地豪门大族,突袭杜窋,把他杀了。西魏就让泉元礼世袭洛州刺史。
二月丁亥日,梁武帝举行亲耕籍田的仪式。
己丑日,梁朝任命尚书左仆射何敬容为中权将军,护军将军萧渊藻为左仆射,右仆射谢举为右光禄大夫。
西魏在槐里得到一枚神玺,于是大赦天下。
二月辛未日,东魏把七位皇帝的神主牌位迁入新庙,宣布大赦天下。
西魏斛斯椿去世。夏天,五月,西魏任命广陵王元欣为太宰,贺拔胜为太师。
六月,西魏任命扶风王元孚为太保,梁景睿为太傅,广平王元赞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武川王元盟为司空。
东魏丞相高欢到汾阳的天池游玩,得到一块奇石,石头上隐隐约约浮现出“六王三川”的字样。高欢拿这事儿问行台郎中阳休之,阳休之回答说:“六,是大王您的字(高欢字贺六浑);王,代表您会统治天下。黄河、洛水、伊水是三川,泾水、渭水、洛水也是三川。大王要是接受天命,最终应该能占有关中和洛阳。”高欢说:“世人没事都常常说我要造反,何况听到这种话!千万别乱说!”阳休之是阳固的儿子。行台郎中中山人杜弼趁机劝高欢接受禅让当皇帝,高欢拿起手杖把他赶走了。
东魏派兼散骑常侍李谐来梁朝访问,让吏部郎卢元明、通直侍郎李业兴当副手。李谐是李平的孙子,卢元明是卢昶的儿子。秋天,七月,李谐等人到了建康,梁武帝接见他们,跟他们交谈,李谐对答如流。李谐等人离开后,梁武帝目送他们,对身边的人说:“我今天算是遇到强劲对手了。你们以前总说北方没什么人才,这些人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当时在邺城,说起风流才俊,以李谐、陇西的李神俊、范阳的卢元明、北海的王元景、弘农的杨遵彦、清河的崔赡为首。李神俊本名李挺,是李宝的孙子;王元景本名王昕,是王宪的曾孙,他们都以字行世。崔赡是崔凌的儿子。
当时南朝和北朝友好往来,都想在人才上互相夸耀。奉命出使和接待客人的,一定是当时最杰出的人选,没有才学和门第的人根本没机会参与。每次梁朝使者到邺城,整个邺城都为之轰动,贵族子弟们盛装聚集围观,赠送的礼物非常丰厚,使者住的馆舍门口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宴请的时候,高澄常常派身边的人去观察,要是梁朝使者有一句话说得精彩,高澄就会拍手称赞。北魏使者到建康,也是同样的情形。
独孤信请求回北方,梁武帝答应了。独孤信的父母都在崤山以东,梁武帝问他要回哪儿,独孤信说:“侍奉君主的人不敢只顾着自己的亲人而怀有二心。”梁武帝觉得他很忠义,以厚礼相送。独孤信和杨忠都回到长安,上书向朝廷请罪。西魏因为独孤信有平定三荆地区的功劳,升他为骠骑大将军,加授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官职和爵位不变。丞相宇文泰欣赏杨忠的勇猛,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西魏宇文深劝丞相宇文泰夺取恒农。八月丁丑日,宇文泰率领李弼等十二位将领讨伐东魏,让北雍州刺史于谨当先锋,攻打盘豆,把它攻克了。戊子日,到达恒农。庚寅日,拿下恒农,活捉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俘虏了八千士兵。
当时黄河以北的很多城池都归附了东魏,左丞杨檦说自己的父亲杨猛曾经当过邵郡白水县令,他了解当地豪杰,请求去劝说他们,拿下邵郡,宇文泰答应了。杨檦就和当地土豪王覆怜等人起兵,抓住邵郡太守程保和四个县令,把他们杀了,上表推荐王覆怜当郡守,还派间谍去向东魏的城堡劝降。一个月之内,归附西魏的人很多。东魏派东雍州刺史司马恭镇守正平,司空从事中郎闻喜人裴邃想去攻打,司马恭弃城逃走,宇文泰让杨檦管理正平郡事务。
梁武帝修建长干寺的阿育王塔,挖出了佛爪、佛发和舍利。辛卯日,梁武帝到寺里,设无遮大会,招待僧俗,宣布大赦天下。
【内核解读】
大同三年(公元537年):东西魏军事转折与南北文化角力
当宇文泰在小关阵斩窦泰,当李谐在建康朝堂舌战群儒,南北朝的格局在军事胜负与文化较量中悄然改写。这一年,西魏打破东魏的军事压制,东魏则在外交舞台展现软实力,而梁朝的“佛系围观”,让“三足鼎立”的平衡逐渐向北方倾斜。
小关之战:西魏的“以少胜多”与东魏的战略误判
宇文泰对窦泰的突袭,堪称南北朝军事史上“险中求胜”的经典案例。这场战役不仅扭转了西魏的被动局面,更重塑了东西魏的力量对比。
宇文泰的“逆向思维”:跳出惯性陷阱。面对高欢“造三浮桥欲度河”的架势,多数将领主张“分兵御之”,宇文泰却识破其诡计:“此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他精准抓住东魏的软肋——窦泰“屡胜而骄”,且与高欢主力相隔较远,形成“可乘之隙”。这种“舍近求远”的决策,打破了“敌军压境必守城”的惯性思维,展现了顶级军事家的战略洞察力。
为迷惑对手,宇文泰“声言欲保陇右”,实则“谒魏主而潜军东出”,用伪装掩盖真实意图。从长安到小关的急行军,既利用了东魏的“轻我之心”,又打了窦泰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大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印证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真理。
高欢的“连锁失误”:救援乏力与士气受挫。高欢的失误集中在三点:
--战略布局僵化:想用浮桥牵制西魏主力,却忽视窦泰孤军深入的风险;
--救援不及时:“以河冰薄,不得赴救”,客观条件成了决策犹豫的借口;
--对将领性格误判:高估窦泰的稳重,低估其“躁急”本性,导致其仓促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