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记忆的免疫反应(1 / 2)
危暐在IcU濒死的消息,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扩散至意想不到的角落。团队内部刚经历了一场关于“直面罪恶终局”的价值辩论,外部,一股针对“记忆锚点”计划的、更精密的逆流已然形成。这一次,对手不再试图抹去记忆,而是试图让记忆本身“失效”。
(一) “理性”的解构:银行大厅的N种“真相”
李明远所在的“未来治理研究中心”,在其资助的线上期刊《前瞻视野》上,发布了一篇题为《群体事件中的认知偏差与叙事建构——以“银行大厅事件”为样本》的长文。文章没有否认事件的基本事实,而是运用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数据模型,对其进行“祛魅式”解构。
文章声称,公众对银行大厅事件的集体记忆,存在显着的“道德简化”和“英雄叙事”倾向。它通过复杂的图表“分析”指出:
鲍玉佳的挺身而出,可能受到“旁观者效应”中“逆反性表现欲”的潜在驱动(引用了一项有争议的小样本研究)。
老赵的遭遇,被过度聚焦于其“保安”身份带来的符号意义,而忽略了事件中其他复杂的互动变量。
危暐的暴力行为,被置于“官二代”的标签下,使其个人行为被不恰当地上升为对整个制度的批判,这种“标签化”阻碍了更深入的、关于个体犯罪心理与社会失范关系的讨论。
文章最后“客观”地总结:“剥离情绪化叙事,我们可以看到,‘银行大厅事件’是一个由多重偶然因素叠加引发的个体悲剧。将其承载过多的象征意义,甚至作为某种政治叙事的基石,无疑会削弱我们应对真正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这篇披着学术外衣的文章,迅速被李明远的拥?者和部分寻求“理性”声音的媒体转载。其核心目的,并非直接篡改记忆,而是通过过度解构和引入大量干扰变量,让清晰的罪恶变得模糊,让坚定的价值判断变得犹豫,最终使这段记忆失去其作为“警示灯塔”的锐利光芒。它试图给公众注射一剂“认知怀疑”的疫苗,让人们对“记忆锚点”所守护的真相产生免疫疲劳。
“他们在给记忆下毒,”曹荣荣在内部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砒霜,而是慢性的、麻痹神经的药剂。他们想让人们觉得,追求清晰的黑白、扞卫基本的对错,是一种幼稚和非理性的行为。”
(二) 技术反击:“情感熵”攻击与AI防御
几乎在《前瞻视野》文章发布的同时,张帅帅和沈舟监测到“记忆锚点”公共查询平台遭遇了一种新型网络攻击。
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似来自普通用户的“质疑”和“补充”信息,如同潮水般涌入评论区和技术支持通道。这些信息并非简单的污蔑或伪造,而是混杂着真假难辨的细节、看似合理的逻辑推理、以及大量引经据典的“学术性质疑”。
“根据我在场朋友回忆,当时危暐似乎是被老赵的某种言语激怒,细节有待考证…”
“有研究显示,在冲突环境中,个体对暴力行为的记忆准确度会显着下降,监控录像的角度是否也存在盲区?”
“为什么主流叙事只强调危暐的官二代身份?这是否也是一种标签化的暴力?我们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而非当事人的背景。”
这些信息单个来看,似乎都在“探讨真相”,但海量涌现的结果,是让清晰的证据链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另类视角”中,极大地增加了普通用户获取确定性的成本,制造了一种认知上的混乱和疲惫。沈舟将这种攻击命名为“情感熵”攻击——通过无限增加信息的混乱度,来降低认知的效率和信心的温度。
“他们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张帅帅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当人们觉得搞清楚真相太累、太复杂时,就会倾向于接受一个简单的、或者干脆放弃判断。”
团队迅速调整AI防御策略。之前用于识别篡改的算法,升级为能够识别“解构性话语模式”和“信息干扰意图”的新模型。AI开始自动标记和过滤那些看似“理性探讨”实则为预设结论服务的干扰信息,并在关键证据旁提供简洁的“事实锚点”提示,帮助用户抵御信息迷雾。
同时,梁露团队制作了系列短片《真相不需要那么多注释》,用最直白的方式,回击那些解构论调:
“无论有多少‘角度’,暴力就是暴力。”
“无论有多少‘背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最基本的底线。”
“为罪恶寻找‘复杂性’,本身就是在为罪恶开脱。”
(三) “新芽”的韧性:模拟法庭上的交锋
面对这股试图“解构一切”的思潮,“新芽”计划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孙鹏飞和程俊杰决定,在东海大学周边的一场大型公开活动中,组织一场围绕银行大厅事件的“模拟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