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记忆的免疫反应(2 / 2)
这场模拟法庭完全按照真实司法程序进行,邀请了法学专家、心理学家以及随机挑选的观众担任陪审团。李明远团队的一名助理教授甚至作为“特邀观察员”到场。
控辩交锋异常激烈。
“辩方”律师(由一位擅长思辨的学生扮演)几乎完全复刻了《前瞻视野》文章中的论点,极力渲染事件的“复杂性”,试图将危暐的行为归结为“情境下的失控”,将鲍玉佳的行为描述为“可能包含其他动机”,并质疑将此事上升为社会象征的“合理性”。
担任“检察官”的程俊杰,则放弃了宏大的叙事,而是采取了最笨拙也最有效的方式——他将“记忆锚点”中保存的、经过区块链验证的证据,一件件呈堂:清晰的监控录像、老赵的伤情鉴定报告、危暐过往行为记录、以及银行内部当时关于VIp客户优先权的规定文本。他没有过多阐述,只是让证据自己说话。
最关键的时刻,孙鹏飞请出了“特别证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出庭”的、老赵女儿的一段采访录像。她没有讲述大道理,只是平静地回忆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以及事件发生后,家庭是如何一步步陷入绝望的深渊。当她说到“我爸爸只是尽了他的责任,他相信规则会保护他”时,现场一片寂静。
陪审团的评议时间比预想的长。最终,尽管“辩方”极力解构,陪审团依然一致认定“危暐”有罪。一位担任陪审员的大学生事后接受梁露采访时说:“那些复杂的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当你看到确凿的证据,听到受害者家人真实的痛苦,你就会明白,有些底线,不容解构。”
这场模拟法庭,像一次成功的“免疫应答”,让许多年轻人在亲身参与中,识别并抵御了那种试图模糊是非的“理性”毒药。
(四) 深处的连接:李明远与“深渊”
与此同时,魏超协调的国际情报网络,以及张帅帅和沈舟持续的技术追踪,终于捕捉到了李明远与“深渊回忆”之间更深的连接。
他们发现,李明远在境外一个隐秘的学术论坛上,使用化名与“深渊回忆”的核心成员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并非简单的买卖篡改资料,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合作”:李明远为其提供经过学术包装的“理论框架”,用以指导“深渊回忆”的篡改行动,使其更具“可信度”和“学术迷惑性”;而“深渊回忆”则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历史数据清洗”服务,并利用其暗网渠道,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李明远的“思想产品”。
“他不是简单的客户,他是共谋,是理论供应商!”张帅帅将关联证据摆在桌上,“他的整个学术体系,很可能就是建立在由‘深渊回忆’精心伪造的‘史料’基础之上!”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追踪到一笔从李明远控制的一个海外基金会流向“深渊回忆”的巨额资金,备注是“专项研究——历史认知优化项目”。
“他在系统性地制造和传播经过伪装的‘毒思想’,”陶成文面色凝重,“‘深渊回忆’是他的手术刀,而他的笔,则是为这把刀涂抹麻药的工具。”
(五) 抉择时刻:拔除“暗根”
证据链已经相对完整,足以对李明远发起致命一击。但时机依然敏感。
林奉超指出:“公开这些证据,势必引发学术界巨大地震,甚至可能被曲解为对学术自由的打压。我们必须有万全的准备,确保舆论导向不被对方带偏。”
付书云担心:“李明远在青年学生中仍有大量支持者,贸然行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对立,甚至被利用来塑造其‘被迫害’的悲情形象。”
鲍玉佳却认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的理论正在侵蚀下一代的思想根基,我们多等一天,就可能有多一片‘新芽’被毒害。必须尽快撕下他的伪装,无论代价如何。”
曹荣荣支持鲍玉佳:“我们可以通过可控的方式,例如先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术纪律委员会进行实名举报,同时准备好完整的媒体披露方案。关键在于,我们的证据必须硬,逻辑必须清晰,要让公众一眼就能看穿其学术欺诈的本质。”
陶成文听取了各方意见,最终做出了决定。
“通知与我们合作的、有公信力的媒体和学术打假机构,准备材料。林律师,立刻着手起草向相关部门的正式举报文件。魏超,协调资源,确保李明远与‘深渊回忆’的关联证据链无法被推翻。荣荣、玉佳,准备应对公开披露后可能出现的舆论风暴。”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
“这根寄生在象牙塔内的‘暗根’,必须被彻底拔除。这不仅是为了清算过去,更是为了保卫未来思想的纯净。行动代号——‘净源’。”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马强在他的画室里,完成了一幅新的画作:一只戴着学术帽的鼹鼠,正在啃噬一本巨书的根基,而阳光已经穿透土壤,照出了它仓皇失措的苍白面孔。
第七百五十六章,展现了对手策略的再次升级——从篡改记忆到解构记忆价值。团队在应对“情感熵”攻击和学术解构中,通过技术升级、教育实践和坚定的价值立场,成功组织了有效的“免疫反应”。同时,对李明远与“深渊回忆”深层勾结的揭露,将矛盾推向顶点,引向了决定性的“净源”行动。故事的张力持续提升,正邪双方的最终对决已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