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情感编码(1 / 2)
当“菌丝网络”的潜意识攻击被“记忆疫苗”有效遏制后,张帅帅的监测系统捕捉到一种更为精密的攻击模式正在形成。这一次,对手不再满足于植入观念或影响判断,而是开始尝试直接编码情感——针对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情感驱动力进行定向操控。
(一) “愤怒引擎”的启动
首个迹象出现在几个热点社会事件的网络讨论中。沈舟的AI情感分析模块标记出异常:大量新注册账号发布的内容,其文字本身看似理性,但通过特定的关键词组合、标点使用和图像搭配,能在读者中高效激发出远超正常水平的、高度定向的愤怒情绪。
更令人警觉的是,这种被激发的愤怒并非指向事件本身的不公,而是被精巧地引导至对制度、规则乃至执法者本身的怀疑与敌视。在一个关于交通执法的争议视频下,成千上万的评论并非讨论事件细节,而是整齐划一地宣泄着对“所有穿制服者”的仇恨,语言模式高度相似,仿佛出自同一个“愤怒模板”。
“他们在试图短路我们的理性思考,直接用愤怒情绪焚烧社会信任的根基。”曹荣荣分析着数据,感到一阵心悸,“这不是在争论对错,这是在安装情绪的‘开关’。”
张帅帅将其命名为“情感编码”攻击——通过算法精准设计的信息包,绕过认知过程,直接触发并操控特定情感反应,将人变成被预设情绪驱动的“反应器”。
(二) “记忆疫苗”的升级:从认知到共情
面对这种直接攻击情感纽带的新型武器,团队意识到,此前侧重于巩固认知和记忆的“疫苗”需要升级。陶成文批准启动“共情强化”项目。
鲍玉佳提出核心思路:“对抗被编码的仇恨,最有力的武器是未经扭曲的、真实的共情。我们需要让银行大厅事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规则被破坏,更是具体的人所承受的具体痛苦,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如何被暴力撕裂。”
梁露团队据此制作了全新的沉浸式叙事《联结的断裂》。这一次,体验焦点不再是冲突本身,而是后果的涟漪:
老赵的视角:体验他作为一名普通保安,对这份维持秩序的工作所怀有的朴素责任感与尊严;感受他被推搡、被辱骂时那份深入骨髓的屈辱与无力;以及事件后身体与精神双重创伤如何一点点吞噬他和他的家庭。
鲍玉佳的视角:体验她站出来时那一瞬间的勇气与恐惧交织;感受事件后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网络暴力以及那份“如果当时我不站出来…”的沉重假设。
危暐母亲的视角(基于有限信息与艺术重构):体验一个母亲看着儿子在特权中堕落、最终走向毁灭的痛苦、自责与社会性死亡。
这个叙事旨在唤醒参与者最基础的共情能力——对他者痛苦的理解与感受。当人们能真切感受到暴力给每一个具体个体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时,那种被抽象引导的、无差别的愤怒便难以立足。
(三) “菌丝”的反扑:共情的扭曲
“菌丝网络”迅速察觉到了“共情强化”项目的威胁。他们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适应与扭曲能力。
网络上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叙事,打着“全面共情”的旗号。它们承认老赵和鲍玉佳的痛苦,但同时,它们以更大的篇幅、更煽情的笔触,去描绘危暐作为一个“被家庭和社会压力扭曲的灵魂”所承受的“痛苦”,甚至虚构其“童年的阴影”和“不被理解的孤独”。
这种叙事的核心诡计在于,它试图将施害者的罪恶感与受害者及反抗者所遭受的痛苦进行荒谬的“等价化”,从而在共情层面制造混淆,最终消解行为的对错界限。其潜台词是:既然大家都很“痛苦”,那么追究谁对谁错就显得冷酷和狭隘。
“他们在滥用和污染‘共情’这个概念本身!”孙鹏飞在“新芽”计划的反馈中发现了这种叙事的毒害,“一些学生开始觉得,强调规则和追责,是一种‘缺乏共情’的表现。”
程俊杰感到了问题的严峻:“如果连共情都能被武器化,用来为罪恶开脱,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凝聚社会的基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