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情感编码(2 / 2)
(四) 技术溯源与“情感签名”
张帅帅和沈舟加紧了对“情感编码”攻击的技术溯源。通过对海量异常信息包进行逆向工程,他们发现每个信息包都携带一个独特的、可追溯的“情感签名”——一种标识其设计来源和预期情感触发模式的数字指纹。
追踪这些“情感签名”,他们再次将线索指向了“密拉贝尔信托”资助的实验室残部。这些实验室在“幽灵烙印”技术受挫后,显然将重心转向了更易实施、传播更快的“情感编码”技术。
更深入的分析表明,这些“情感签名”与李明远早期理论中解构社会信任、鼓吹情绪化决策的某些核心要素存在高度关联。
“李明远虽然倒了,但他散播的思想病毒,正在通过这种技术化的方式‘借尸还魂’。”魏超在情报汇总中指出,“他们不再需要复杂的理论体系,只需要设计好触发愤怒、怀疑或虚假共情的‘开关’,就能在底层民众中制造分裂与混乱。”
(五) “道德罗盘”的校准
面对“共情”被扭曲的险境,团队意识到,必须为“共情强化”项目安装一个稳固的“道德罗盘”。
陶成文在核心会议上强调:“共情,绝不能等同于是非不分。真正的共情,必须建立在清晰的道德判断之上。我们对受害者痛苦的理解,理应强化我们对罪恶的憎恨;而对施害者背景的了解,是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犯罪,而非为其开脱。”
基于此,曹荣荣和鲍玉佳对《联结的断裂》体验进行了关键性升级。在叙事结尾,加入了一个强制的“道德校准”环节:
参与者被要求明确回答:
谁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痛苦的链条?
扞卫规则与尊严的行为,是否应该因为施害者也可能有“痛苦”而变得可有可无?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更努力地防止谁承受痛苦——是恪尽职守的普通人,还是践踏规则的施暴者?
这个环节旨在将被叙事激发的共情,牢固地锚定在公平、正义和责任等基本价值观上。
(六) 马强的隐喻与未来的阴影
马强根据这一阶段的斗争,创作了名为《情感之河》的系列画作。画中,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流(象征自然情感),被无数来自暗处的管道注入不同颜色的液体(被编码的情感),河水变得浑浊、汹涌、方向混乱。而在河岸两旁,一些人试图用净水装置(共情强化与道德校准)努力维持着部分河段的清澈,同时警惕地监视着那些不断改头换面的排污管。
他的画预示着一个并不乐观的未来:只要“菌丝网络”及其背后的“菌核”存在,这种针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污染战争就不会停止。敌人会不断寻找新的漏洞,开发新的“编码”方式。
果然,沈舟的团队很快监测到,“情感编码”攻击开始与深度伪造技术结合。一段高度逼真、但完全伪造的“银行大厅事件新角度视频”开始在暗网流传,视频中“老赵”被刻画成“态度挑衅者”,而“危暐”则显得“被激怒后反应过当”。虽然这种粗糙的伪造暂时难以在主流平台传播,但其技术的成熟速度令人担忧。
第七百六十四章,将认知战争的层面推进至人类情感的核心地带。团队在成功防御潜意识攻击后,又面临了直接“编码情感”的挑战。通过升级“记忆疫苗”为“共情强化”并辅以“道德校准”,他们试图构建更坚固的情感防御体系。然而,对手对“共情”概念的扭曲利用,以及情感编码与深度伪造技术的结合,预示着这场守护人性本质的战争,将进入更加复杂和凶险的深水区。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在一次次淬炼中,已从个体伤痛的象征,逐渐演变为检验社会情感健康与道德理性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