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意志侵蚀(1 / 2)
“情感编码”的攻击被“共情强化”与“道德校准”的组合拳暂时遏制,但张帅帅的监测网络如同灵敏的地震仪,再次探测到来自认知战场更深层的震动。数据显示,“菌丝网络”的策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试图操控人们的情感与思想,转向了一个更隐蔽、更恶毒的目标:侵蚀个体的意志与行动力。
(一) “决策疲劳”的武器化
第一个异常信号出现在“社会韧性联盟”合作的一系列社区公益项目中。沈舟的团队注意到,参与线上倡议签名、社区志愿服务的人数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整体性、小幅下滑。起初以为是正常的波动,但跨平台的数据交叉分析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下滑总是发生在某一类特定信息密集出现之后。
这类信息并非传统的谣言或煽动性内容,而是大量充斥着“无力感”与“虚无感”的“理性分析”。它们以看似客观的口吻,反复论证着:
“个体努力在系统性问题上微不足道。”
“历史的洪流从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所谓的‘公民行动’,多半是自我感动的仪式。”
“看清世界的无意义,才是真正的成熟。”
这些内容像绵绵不绝的秋雨,持续不断地浇熄人们心中行动的热情之火。它们不再争论对错,而是直接质疑行动本身的价值。
“他们在系统性地制造‘决策疲劳’和‘意志麻痹’。”曹荣荣看着情感分析报告上弥漫的“灰色情绪”(一种混合了无力、冷漠和轻微抑郁的情感状态),声音沉重,“当人们普遍相信‘做什么都没用’时,社会就失去了自我修复和前进的动力。这才是最彻底的征服——让被征服者自愿放弃抵抗。”
孙鹏飞和程俊杰在“新芽”计划的青少年群体中也观察到了类似迹象。一些原本积极的学生开始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不公现象的态度从“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变成“做了又能改变什么?”。
(二) “意义守护者”与银行大厅的意志之火
面对这种针对意志本体的侵蚀,陶成文意识到,必须点燃比共情更深层、更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他启动了“意义守护者”计划,旨在帮助个体重新锚定自身行动的意义感,对抗虚无主义的侵蚀。
自然而然地,团队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银行大厅事件。但这一次,他们挖掘的不再是事件中的痛苦或共情,而是其中所蕴含的、最纯粹的意志力量与意义抉择。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核心团队成员再次聚集,并非进行沉浸式体验,而是一场深入的“意义回溯”研讨会。他们围绕银行大厅事件,分享和剖析那一刻每个人物所展现的意志抉择及其背后的意义支撑。
鲍玉佳的回顾:
“我站出来,不是因为计算过胜算,也不是因为确信能改变什么。而是在那个瞬间,‘袖手旁观’这个选项,对我而言,比‘可能面临的后果’更难以承受。我的意志无法容忍自己成为不公的旁观者。这个行动本身,就是对我‘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它定义了我存在的意义。”
张帅帅\/沈舟的(逻辑背后的意志)视角:
“我们守护‘记忆锚点’,开发防御技术,看似是基于逻辑和数据分析。但驱动我们日夜不休的底层动力,是一种意志——一种不允许真实被抹杀、不允许罪恶被美化的坚定意愿。技术只是工具,而这股守护的意志,才是核心。”
陶成文\/魏超的(长远布局的意志根基)视角:
“我们协调资源,布局长远,有时甚至要做出艰难的妥协。支撑这一切的,不是对短期成功的渴望,而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意志——一种坚信守护光明、培育未来是值得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宏大意义。没有这个意义感,任何战略都无法持久。”
曹荣荣的(社会建构的意志基础)视角:
“社会并非自动运行的机器。它依赖于无数个体在无数个‘银行大厅时刻’做出的微小抉择所汇聚的意志洪流。每一次对规则的遵守、对弱者的声援、对责任的承担,都是在用行动为‘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命题投票。这就是公民社会的意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