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记忆共振(1 / 2)
“意志侵蚀”的阴云尚未散去,一场更隐蔽的危机已悄然降临。这一次,“菌丝网络”不再直接攻击个体的认知、情感或意志,而是转向了一个更为精妙的维度——扭曲记忆的共鸣频率,试图瓦解社会集体记忆的同步性与凝聚力。
(一) “异步记忆”的裂痕
危机的最初征兆,出现在“记忆锚点”计划的公共查询平台上。张帅帅的团队监测到,关于“银行大厅事件”的检索行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分化。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检索的关键词和关注的细节开始呈现系统性差异。
在东部沿海城市,年轻用户更多搜索“危暐家庭背景”“特权阶层心理分析”;而在中部工业城市,中年用户则频繁查询“老赵工伤赔偿后续”“基层工作者权益保障”;在南部新兴科技城市,检索热点变成了“规则效率博弈”“公共空间冲突解决模型”。
“这看起来像是正常的兴趣差异,”沈舟在数据复盘会上指出,“但结合情感分析模块的输出,问题就出现了——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情感共鸣频率正在异步化。”
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
群体A(年轻沿海):对事件的情感反应偏向“猎奇”与“社会批判”,对老赵的共情指数中等。
群体b(中年中部):情感反应高度集中在“愤慨”与“不安全感”,对鲍玉佳的勇气认同度相对较低。
群体c(科技城市):情感反应最弱,更倾向于“理性分析”,将事件视为一个可优化的“系统bUG”。
“他们在通过精准的内容推送和语境设置,让不同群体对核心记忆产生不同的情感共振,”曹荣荣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社会对共同历史的‘心跳’不再同步,共识的基础就会松动。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共享的‘情感记忆节拍’。”
(二) “记忆调和”计划
面对“异步记忆”的威胁,陶成文批准启动“记忆调和”计划。目标是修复并强化社会集体记忆的共鸣频率,确保核心记忆在不同群体中能引发足够同步的情感与认知反应,维系社会的“记忆共同体”。
鲍玉佳提出了计划的核心:“我们需要找到银行大厅事件中,那些能够穿透所有群体差异、直击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基岩的要素。不是复杂的分析,而是最本真的人性闪光点。”
梁露团队据此制作了名为《瞬间的抉择》的微型叙事矩阵。他们不再制作单一的统一叙事,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偏好和情感敏感点,设计了数个不同侧重点的“记忆入口”,但所有入口都导向同一个核心共鸣点:
对年轻群体,入口是“叛逆的勇气”——鲍玉佳对抗不公的“酷”和独立思考。
对中年群体,入口是“责任的重量”——老赵对岗位的坚守及其代表的普通人的尊严。
对科技群体,入口是“系统的基石”——规则作为保障每个人(包括强者和弱者)最终利益的底层代码。
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最终都会在叙事的高潮,汇聚到同一个震撼性的共鸣场景:当危暐的拳头即将落下,画面定格,背景音消失,只剩下鲍玉佳那句清晰而平静的话:“请你排队。并且,向这位保安师傅道歉。” 这句话被处理成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直抵心灵的信念脉冲。
(三) “共鸣放大器”与线下节点
为了让这种核心共鸣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共振,团队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策略。
线上“共鸣放大器”:张帅帅和沈舟开发了一套算法,能在社交平台识别并优先推送那些表达了跨群体共识的评论和内容,例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暴力就是错的”、“规则保护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