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74章 暗网迷踪

第774章 暗网迷踪(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记忆共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初步稳定,并未带来预期的安宁。张帅帅的量子监测系统捕捉到一股异常隐秘的数据湍流,其源头指向东南亚,尤其是缅北地区,并与一个代号“暗河”的庞大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有关。更令人不安的是,溯源分析显示,这个集团的某个中层头目,其数字画像与销声匿迹许久的危暐(Vcd)高度吻合。

(一) “幽灵”重现

线索始于一次跨国联合打击行动。魏超协调邻国警方,端掉了一个位于缅北的“杀猪盘”窝点。在缴获的服务器残片中,沈舟团队复原了大量加密通讯记录。其中一个使用“Vortex”代号的账号,其行为模式、语言习惯乃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流露出的、与危暐如出一辙的狂妄与残忍,都指向了同一个人。

“他还活着,而且……堕入了更深的黑暗。”张帅帅将“Vortex”与危暐历史数据进行比对,结果令人心惊。“他从一个使用物理暴力的特权狂徒,进化成了一个操控人心、在虚拟世界实施大规模掠夺的犯罪头目。”

曹荣荣分析着诈骗脚本和话术,感到一阵寒意:“相比银行大厅的即时暴力,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缓慢的、系统性的情感欺骗和财务榨取,其破坏力可能更深远,更难以愈合。它在批量制造信任的废墟。”

(二) “记忆探针”指向深渊

为了确认“Vortex”的身份并了解其运作模式,陶成文批准对与危暐相关的所有残留记忆节点,以及被捕诈骗分子的供述,进行一次定向的“记忆探针”深度挖掘。团队需要拼凑出危暐如何从国内的阶下囚,变成跨国犯罪集团骨干的轨迹。

在高度屏蔽的分析室内,核心团队成员接入了经过伦理审查和严格控制的“探针”系统,目标直指危暐在缅北的犯罪网络记忆碎片。

(集体追溯——堕落的轨迹与诈骗的解剖)

鲍玉佳的视角:

她接触到一些被解救受害者的创伤记忆片段。那些被精心编织的“爱情”或“发财”幻梦如何一步步蚕食他们的理智,最终掏空他们的积蓄甚至逼得人家破人亡。她感受到的不是银行大厅那种瞬间的物理痛楚,而是一种缓慢的、弥漫性的精神崩溃和信任体系的彻底崩塌。“这比挨一拳更可怕…”她声音颤抖,“他不再只是伤害身体,而是在毒害灵魂,摧毁希望。”

张帅帅\/沈舟的(技术解构)视角:

他们深入分析诈骗窝点的技术架构:从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渠道,到利用AI群发消息、伪造身份和场景,再到利用心理学模型精准筛选易上当人群(他们称之为“猪仔”),最后通过虚拟币洗钱……形成了一条冷酷、高效、高度分工的黑色产业链。“Vortex”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培训师”和“脚本优化者”,他将自己在国内积累的某种“洞察人性弱点”的扭曲能力,完美应用在了这套犯罪体系里。

陶成文\/魏超的(跨国犯罪生态)视角: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盘根错节的黑暗生态:地方武装庇护、腐败官员默许、跨国资金流动、以及大量被高薪诱惑或强迫参与的底层“马仔”。危暐(Vortex)不过是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albeit a particurly alignant one(尽管是一个特别恶毒的齿轮)。打击他个人意义有限,必须理解并瓦解整个生态。

曹荣荣的(社会心理侵蚀)视角:

她聚焦于诈骗话术对社会信任基石的腐蚀。那些脚本如何利用人的孤独、贪婪、恐惧,如何系统性地解构“诚信”、“努力”等正面价值,鼓吹“捷径”和“投机”。“他们在进行一场针对社会认知的‘慢性投毒’,”她指出,“其长期危害不亚于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

孙鹏飞\/程俊杰的(受害者画像与干预)视角:

他们关注受害者的普遍特征:不仅是老年人,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也深陷其中。他们思考“新芽”计划如何加入针对网络诈骗的“免疫力”教育,培养对复杂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对情感操控的警觉性。

梁露的(叙事对抗)视角:

她记录下受害者的真实血泪故事,以及诈骗分子的忏悔(如果有)。她意识到,对抗精心编织的谎言,最有力的武器是赤裸裸的、细节丰富的真实。她计划发起一个“反诈骗真实故事”的媒体行动,用共情打破诈骗脚本营造的虚幻泡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