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79章 认知抗体

第779章 认知抗体(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幻影工作室”的“认知拟态”攻击被“灵纹”系统成功识别并隔离,但张帅帅的监测网络显示,这种高度仿真的“赝品叙事”如同变异病毒,正在不断调整其“蛋白外壳”,试图绕过检测。更严峻的是,部分接触过“拟态叙事”的个体,尤其是“新芽计划”中一些共情能力极强的年轻人,出现了轻微的“认知过敏”症状——他们对所有类似的正义叙事都开始产生下意识的怀疑和排斥,如同免疫系统在过度反应后开始攻击自身。

(一) “信任疲劳”与“意义危机”

曹荣荣在分析社会心态数据时,发现了一种潜在的“信任疲劳”迹象。频繁的真伪辨析、层出不穷的信息陷阱,让一部分公众产生了认知倦怠,倾向于采取“一概不信”的消极防御策略。这种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避免受骗,但长期来看,会侵蚀社会合作的信任基石,导致“意义危机”——既然什么都可能假的,那还有什么值得相信和为之努力?

“他们在用‘虚假的真’,来制造‘真实的疑’,”孙鹏飞在“新芽”计划的反馈报告中写道,“当怀疑成为本能,连接与行动就会变得无比艰难。这是比直接谎言更高级的毒害。”

程俊杰补充道:“我们需要帮助年轻人建立一种健康的‘批判性信任’,既不是天真地全盘接受,也不是愤世嫉俗地全盘否定,而是有能力在复杂信息中做出有依据的判断和有限度的信任。”

(二) “记忆接种”与“认知抗体”培育

面对“认知拟态”引发的“信任疲劳”和“意义危机”,陶成文意识到,防御策略需要从“外部识别拦截”升级为“内部免疫强化”。他批准启动“记忆接种”计划,旨在利用经过严格验证的真实记忆(尤其是银行大厅事件这类具有强大道德原型的记忆),为个体的认知系统预先注入“弱化病毒”(即经过处理的、无害的“拟态叙事”片段),刺激其产生特异性的“认知抗体”。

团队再次聚集,目标是对银行大厅事件的“活态记忆体”进行精密的“抗原提纯”和“减毒处理”,将其转化为安全有效的“认知疫苗”。

(集体淬炼——锻造“认知疫苗”)

鲍玉佳的“抗原”贡献:

她主动提供了自己记忆中,那些最初让她产生怀疑和警惕的瞬间——例如危暐闯入时眼神中那一闪而过的、不属于正常情绪的空洞与暴戾;他言语中流露出的对规则的彻底蔑视。这些细微的、“不对劲”的直觉信号,是识别恶意的重要“抗原”。她强调:“信任,不是盲目的。它始于直觉的警觉,并需要理性的验证。”

张帅帅\/沈舟的(“减毒”工艺)视角:

他们负责技术实现。将“拟态叙事”的典型特征(如过于平滑的情感曲线、隐藏的攻击性动机标记)进行提取和量化,然后将其以极低剂量、无害化的形式,与银行大厅事件的核心真实叙事进行“捆绑”。当连接者体验时,其认知系统会同时接触到“真”的坚实基底和“伪”的微弱特征,从而学会在安全环境下识别和激活防御机制。

陶成文\/魏超的(免疫平衡)视角:

他们关注“接种”的尺度。剂量过小,无法产生有效免疫;剂量过大或过于频繁,可能导致“认知过敏”加剧。需要建立动态模型,根据个体的认知健康水平和外界威胁等级,个性化地调整“接种”策略。

曹荣荣的(心理疏导)视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