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蹭仪器与小心思(2 / 2)
陆时羡应对自如,安排工程师做好协调,优先保证本院项目的正常进行。
在不影响自身实验进度的情况下,他并不介意满足一些前辈们的需求。
他深知,这些“蹭仪器”的背后,不仅是对顶尖设备的渴望,也是对繁缕研究院学术地位的认可和一种无形的靠拢。
冷冰冰的仪器在贵重,些许的损耗也没有最顶尖的那一批人才重要。
看着几位院士在得到应允后如获至宝的神情,陆时羡对助理轻声交代了他的小心思:“记录一下各位院士的样品类型和研究方向。”
他嘴角微扬,内心不禁想道:这都是未来潜在的重大合作课题。
这台G4,买得值。
当然,仪器到位了,人员也要到位。
之前他从米国挖回来的人虽然不少,但放在整个研究院里就不太够看了。
于是,之前他就让人以“繁缕”研究院的名义面向全球发布招聘公告。
公告在《自然》、《科学》职业版以及数个顶尖学术论坛悄然上线,发布了不少简洁易记的广告,在国际学术界的人才池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探索未知,定义未来。”
“三位诺奖得主领衔,繁缕研究院全球招募同行者。”
......
现在看来,似乎之前高调的揭牌仪式产生的效果颇为不错。
回复的邮件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来自哈佛、斯坦福、MRC实验室等顶尖机构的简历。
而今天,让陆时羡和负责人才引进的曲溪格外留意的,是三位刚刚从剑桥大学等世界TOP5的高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几乎同期回国的年轻博士。
面试安排在研究院顶层的咖啡区,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江南水乡的潋滟波光,与室内充满未来感的科技风格形成奇妙融合。
曲溪提前向陆时羡简要汇报了这三人的情况。
鲁晨洲,专注计算结构生物学,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过新算法。
李时维,擅长跨膜蛋白功能研究,技术背景扎实。
张跃,则是神经生物学背景,如他名字般,思维极其活跃。
三位年轻人走进来时,尽管努力保持着镇定,但眼神中那份难以掩饰的激动与紧张,还是暴露了他们面对陆时羡这位学界传奇时的心情。
“坐,不用拘束。”陆时羡放下手中的咖啡杯,语气平和,目光扫过三人,带着一种洞察力,却并不给人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