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三路告急,明倭海战(1 / 2)
公元1420年元月,倭国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明军于博多大败倭国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形。
随后明军开始南下侵吞九州岛各藩国,意图占据九州作为进军基地,这种战略一如百年之前的元日战争。
但与元日战争不同的是,元日战争之时,忽必烈出兵之时并没有做好相应的战争准备。
不仅战船数量不足,各种军用物资也不是十分充足,由是在初期获胜之后,在九州岛的战争,就遭到倭国的强烈抵抗。
而大明这边则不同,自从朱高燨提起之后,朱棣远在前年就已经开始准备,加上大明朝刚刚进行了军改。
这使得大明朝的三大营焕然一新,不仅有了充足的粮饷,而且还换上了来自琼州的先进武器。
说起来枪支的制作难度貌似比弓箭要大,但实际上不然,因为弓箭的制作周期极长,为了保证韧性,对材料要求也大。
可枪支则不同,其主要机械部件完全可以通过工厂生产,枪体部分虽然有木制组件,制作周期却不到弓箭的十分之一。
同时,由于琼州工业革命的影响,丹药生产线的增加速度十分快速,短短两年时间,就增长到了年产千万发的产量。
由是这就出现了一个状况,明军不仅拥有先进武器,而且拥有源源不断的丹药补充。
倭国军队射出一支箭矢,就少一支箭矢,明军打出一枪,琼州就与之补给十颗子弹。
这直接导致了两方火力差距不成正比,倭国空有大量的军队,却只能被明军当做靶子。
因此,在明军攻打九州岛的过程中,凡是两军野战之时,倭国军队先是箭矢出击,箭矢还未抵达,密集的弹幕就已经迎了上来。
尖利的子弹接触面远比箭矢要小,即便倭国军队举起盾牌,盾牌间的空隙也会造成士兵的死伤。
无奈之下,倭国武士只能冲锋,两百步的差距之内,往往要以三分之一的战损作为代价才能拉进。
倭国武士好不容易冲到战场前方,其士气早就已经跌到了谷底,而这时,明军又会抛出琼州制手榴弹。
手榴弹爆炸之后,火光四散,烟气弥漫,声如雷震,令日军头晕目眩,惊慌失措。
好不容易冲到明军阵势之前,又会被左右围之,协力合击,明军换上刺刀,无情的收割者倭国武士的性命。
几战下来,倭军大败,伏尸如麻,倭国九州各藩皆不敢应大明军威,只敢据城坚守。
面对此状,张辅采取了一种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策略,以优势兵力包围这些小堡垒,随后火力覆盖,分轮次采取佯攻。
此时进攻,自然无需使用明军,只需催动倭国百姓向前当做炮灰即是,当然,明军并不会如胡人一般直接裹挟百姓攻击。
在进攻之前,明军会将周边百姓聚集后劝降,让城内还有亲属的武士进行投诚。
而倭国这些城池多是堡垒,寻常时候都是供贵族居住,战时虽然可以容纳不少兵马,但却无法容纳这些士兵的家属。
所以在每一座城外都会有大量士兵的家属,往往一使用这种策略,倭军便会溃不成军,虽有坚城,却无法防守,大多遭部下反叛。
只有少数大明麾下,武士才愿意舍家为战,到了这个时候,张辅才会驱动百姓进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