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回乡祭祀(1 / 2)
半月时光倏忽而过,晨曦微露之际,晚风堂前已车马齐备。
六辆乌木轺车一字排开,朱漆轮轴裹着厚棉,碾过青石地面无声无息。
最末两辆车上鼓鼓囊囊,用油布仔细遮盖,隐约可见箱角刻着的李氏家纹。
枫伯来来回回,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下人搬运着行囊。
数十名护卫身着玄色劲装,身姿挺拔如松,肃立在马车两侧。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要远门出行的阵仗。
人群中,两道许久未曾出现在晚风堂的身影格外扎眼——李增枝与李芳英。
二人皆身着绯色官袍,身后跟着各自的妻儿仆奴,一行人簇拥着,倒也显出几分勋贵气度。
“这都辰时三刻了,怎么还磨磨蹭蹭的?到底走不走?”李增枝的妻子柳氏抬手拢了拢鬓边的珠花,目光扫过空荡的大门,语气里满是不耐。
她穿着一身撒花软缎长裙,裙摆拖在地上。
由于站得久了,只觉得双腿发麻。
说着便弯腰,让贴身丫鬟替自己轻轻捶打小腿。
另一边,老三李芳英正半蹲着,亲自为妻子周氏揉着酸胀的小腿。
动作虽略显笨拙,却透着几分体贴。
这般模样,与一旁负手而立、神色淡漠的李增枝形成了鲜明对比。
周遭下人见状,皆低头屏息,不敢多言。
老夫人还未上车,众人纵有不满,也只能耐着性子等候。
又过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大门内终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只见一群丫鬟仆妇簇拥着一位手持龙头拐杖的老妪缓缓走出,正是李母。
她身着深紫色织金褙子,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用赤金镶玉的发簪固定。
虽年事已高,眼神却依旧清亮,自带一股威严。
等候在外的李增枝与李芳英见状,立刻收敛了神色,带着妻儿上前,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
“母亲安康。”
方才的埋怨与不耐,尽数掩藏在恭敬之下。
李母笑着点了点头,手中拐杖轻轻点了点地面,温声道:“让你们久等了,都快上车吧,即刻动身。”
李景隆身着亲王蟒袍,玄色衣料上绣着四爪金龙,威风凛凛。
他目光淡淡扫过李增枝兄弟二人,并未多言。
径直上前扶住李母的手臂,亲自将她送上第二辆装饰最为华贵的马车。
动作细致入微,尽显孝道。
若不是李文忠的忌日在即,他实在不愿与这两位早已自立门户的兄弟碰面。
近日他已收到密报,李增枝与李芳英不仅官复原职,更深得建文帝朱允炆与齐泰的信任。
这明摆着是朱允炆用来牵制他的手段!
可这二人非但没有半分推辞,反而与齐泰过从甚密。
李景隆心中冷笑,他不信这兄弟二人真的糊涂到看不出其中的深意。
随着众人陆续登车,车夫扬鞭轻喝。
马蹄踏破晨雾,浩浩荡荡的队伍缓缓驶下栖霞山,朝着凤阳的方向行进而去。
...
两日后,队伍行至临淮驿。
李景隆看着随行女眷面带倦色,尤其是李母眉宇间难掩疲惫,便下令在此休整半日,明日再继续启程。
此行队伍行进速度本就缓慢,女眷众多不说,李母年事已高,经不起连日颠簸。
每日最多只能行三四个时辰的路程。
若是快马加鞭,从京都到凤阳不过两日路程。
可他们如今行了两日,才刚走了一半。
七八十人的队伍涌入临淮驿,瞬间让这座原本清静的驿站热闹起来。
驿丞早已接到消息,亲自在门口等候,满脸堆笑地迎上前。
生怕怠慢了这位新晋的异姓王。
袁楚凝搀扶着李母率先进入驿站安顿,李增枝与李芳英也各自陪着妻儿进去歇息。
柳氏与周氏走在后面,压低了声音嘀咕着,语气里依旧带着几分不满。
这几日在京都,随着李增枝兄弟逐渐成为朝臣中的新贵,她们也常与京中勋贵世家的夫人们往来。
日子久了,便渐渐变得眼高于顶,哪里还耐得住这般路途劳顿。
李景隆独自站在驿站门前,目光落在不远处,枫伯正陪着驿丞挑选新换的马匹。
原本并不需要如此,但李景隆的身份不同,驿丞怎敢有半分懈怠,只想着把事情办得妥帖,免得落下什么话柄。
“少主。”福生悄然凑上前来,压低声音禀报,语气带着几分凝重。
“那伙人自出京后就一直跟着咱们,行踪隐秘,要不要属下派人清除?”
李景隆闻言,眯了眯双眼,目光投向远处连绵的山林。
那里枝叶繁茂,隐约有几道黑影闪过。
他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缓缓摇头:“不用。”
“随他们去吧,省得有些人睡不安稳,又要找别的麻烦。”
自队伍离开栖霞山那日起,他便察觉到暗中有人跟踪监视。
不用想也知道,这定是朱允炆派来的人。
如今朱允炆对他的忌惮和提防,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
也正因如此,他才特意选择每到一处都入住官驿。
就是要让朱允炆清楚看到,他此行光明正大,并无半分异动。
晚膳时分,李家众人难得围坐在一张八仙桌前。
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皆是驿丞按照最高规格准备的。
毕竟李景隆如今已是新封的异性王,身份尊贵无比。
只是席间的气氛,却远不如菜肴那般热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