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校场发饷(2 / 2)
这个女人已经越来越茶香四溢,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南亚赚了一笔,可以实现我一个设想了。可以在海外省开几个真正的大学了。”科曼轻声吹了一口哨,准备在海外省挥洒笔墨,建立的大学也将会未来半个非洲的理工科最高学府。
“你想要开的大学?有什么不一样么?”艾娃加德纳没问科曼这一次在南亚的收获,这个男人已经给她够多了,不过却对男人眼中的大学很感兴趣,本能就感觉,科曼办的大学应该非同一般。
“纯粹的理工科大学,一切以成绩为优先,像是理工科大学会就是会,不会怎么都没办法。除理工科之外的学科全部砍掉。”科曼了一下初步设想,对这几所大学的未来抱有巨大的期望。
新的大学当然是纯粹的哈工大、西工大路线,文科这种东西法国本土自然会解决,根本不用担心,法国可是著名的文学强国。
当然法国的理工科也不弱,但应用方面就不是很强了,而且以法国的人口基数来,人才本来就比人口众多的国家少。
科曼可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民族可以高人一等,用更少的人口基数,培养出来更多的人才,除非水硕文凭,本来就是在作弊。
新的理工科大学,必然要覆盖整个法语国家,哪怕非洲的黑人可能人才比例非常低。
但哪怕只是成为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对法属非洲国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教育是绝对不能把黑人排除在外的,不然法属非洲国家只会成为法国的拖累。
虽然文科对法国来不能纯粹的边角料,但在重要性上,只不过不能公开进行学历歧视,战后同盟国谁去搜刮德国的文学家了?还不都是奔着德国的理工科人才去的么?
理工科大学有很多好处,整体氛围通常更加务实、严谨、追求效率。更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空谈和浮夸。
一个好的理工科大学当中,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大多都是逻辑清晰、热爱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实干家”。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找到一起做项目、参加竞赛、交流思想的伙伴,形成高质量的社交圈。
当顶尖理工大学的校友遍布各大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能为人们提供宝贵的内部推荐和职业指导,整个国家的气氛也会被带动产生变化。
还有一个优点,科曼不敢在艾娃加德纳面前,那就是理工科大学的男女比例都很夸张。
科曼心中是万分不相信欧美女权的,但又不能像是中东国家那样限制女人教育,不让女人走上国家政治中心。
可要是像是二十一世纪欧洲国家那样,看着一群女人做国防部长、总统,也过不了科曼心理那一关,思考了很长时间,理工科就是一个解决办法。
以哈工大、西工大为代表的理工科大学,不同于一般的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似乎天然就不受女人欢迎,也可能是女人不愿意在理工科上面吃苦,总之这些大学的男女比例都非常夸张。
既然任何种族都是平等的,没有理由法国女人就特别喜欢理工科,这不就是天然屏蔽了女权运动的干扰么?
而且以国家发展为理由,相信女权组织也无法撼动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发展理念,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欧美女权对国家政治核心的侵袭。
这个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艾娃加德纳没有必要知道。
几天之后,科曼初步的解决了艾娃加德纳长时间没男人的怨妇心态。
雅加达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之前用来解决和苏联贸易缺口,投放在法属印支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五十亿法郎余款,也被运回来了。
这笔余款将会由法属印支宪兵部队,发放给参加镇压马达加斯加暴乱的越南国民军第四师部队,经由宪兵司令部正式通知,校场集合……
能把法郎发出去,就是在为国家赚钱,马歇尔计划的美元还没有到齐,法郎的真实汇率仍然很高,能够以名义汇率把法郎发给参战的部队,就等于是为法国解决难题。
关键是让越南人相信法郎的价值,好在这不是问题,信用货币本质上是信用,法郎的信用再低,也比越南的货币高。
越南周边还有法币这种道德标杆作为对比,法郎不就看着还行了么?
按照当前西贡的月薪,科曼在宪兵部队的簇拥下,带着十亿法郎来到了第四师的军营,发钱就要公开的发,像是全将一样准确的把钱发到每个士兵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