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搬迁(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1 / 2)
包玉刚虽然话说得轻松,但陈秉文还是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一丝凝重。
他点点头,看似随意地接话道:“包爵士说得对,周期波动是常态。
我研究了一些历史数据,发现每次航运低潮,其实都伴随着新的机遇。
比如,一些专注于特定航线、船型更节能高效的公司,往往能更快复苏。
甚至有些船东会利用资产价格低点,进行逆向投资,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
当然,这需要极精准的眼光和充足的现金储备。”
他没有提“弃舟登陆”,而是从航运业内部升级和周期投资的角度切入,既显示了自己的研究深度,又不会显得过于冒进和突兀。
这番话让包玉刚真正提起了兴趣。
陈秉文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要么盲目悲观要么盲目乐观,而是提到了“结构性变化”和“逆向投资”,这和他内心的一些长远思考不谋而合。
“看来陈生对周期研究得很透。
那么,依你看,眼下这个‘冬天’会有多长?
机会又可能在哪里?”
他开始把陈秉文当成一个可以讨论问题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请教者。
陈秉文知道初步目的已经达到,包玉刚已经被自己的观点所吸引。
“我认为,这次调整可能不会很短。
石油危机带来的高成本会持续压制需求,机会或许不在传统的油轮和散货船,而在更高效的集装箱船,或者像液化气运输船、化学船这样的细分领域。
当然,最稳妥的机会,或许是像包爵士您这样,保持流动性,等待某些优质资产价格跌到足够有吸引力的水平,无论是船,还是其他与航运相关的优质资产。”
包玉刚的船队有一半的运力都是油轮。
随着石油危机以及海运贸易需求减少,油轮已经越来越成为负担,而非资产。
陈秉文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点破,但句句都说在了包玉刚的心坎上。
他深深看了陈秉文一眼,缓缓点头:“陈生,你的见解,比很多在海上漂了半辈子的人都要深刻。
高效化、专业化,确实是未来的方向。
至于逆向投资……”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胆识,更需要时机。”
陈秉文的话,让包玉刚对他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这个年轻人不仅能看到风险,更能看到风险中孕育的机会,甚至隐隐点出了他正在思考的战略转型方向。
从传统的油轮散货,转向更精细、更有前景的领域,甚至逐步将海上资产转换为更稳定的陆地资产。
两人之间的谈话,从最初的试探,逐渐深入到战略层面,话题也从航运聊到地产,再聊到港岛未来的经济格局。
陈秉文始终把握着分寸,多听少说,只在关键处表达一些经过深思熟虑、基于公开信息的见解,让包玉刚觉得他眼光独到且稳重。
打完十八洞,两人在会所露台休息。包玉刚主动问道:“陈生,你刚才提到地产和未来格局,似乎很有信心?”
陈秉文斟酌了一下,说道:“包爵士,我对港岛的长远发展确实有信心。
但信心不是盲目的。
我认为,未来的增长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和转口,而是更多地与内地的发展联系起来。
谁更能把握这种联系,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就像航运,最终的归宿还是为了连接大陆与世界。”
他没有直接提任何具体项目或建议,而是抛出了一个宏大的、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暗示了紧密联系内地的重要性。
这话深深触动了包玉刚。
他近年来也在思考环球航运的未来,思考如何与内地更紧密地结合。
陈秉文的话,隐约点中了他心中一个模糊但方向正确的念头。
“连接大陆与世界”包玉刚重复了一遍,缓缓点头,“陈生,你的很多想法,让我很有启发。以后有机会,一定多找我打球。”
“一定。”
临近结束,包玉刚主动问道:“陈生,你今天约我,恐怕不只是讨论航运周期吧?
有什么事情,不妨直说。”
听包玉刚这么说,陈秉文也不隐瞒,神色郑重起来:“包爵士,实不相瞒,除了请教航运,我还有一事相求。”
“哦?请讲。”包玉刚不置可否的说道。
“是关于和记黄埔。”陈秉文开门见山说道,“糖心资本目前持有10.8%的和黄股份,是其重要股东。
但汇丰持有的那33.65%才是关键。
我知道汇丰正在寻求处置这部分股权。”
包玉刚点点头,这事在顶尖圈子里不是秘密。
陈秉文继续道:“我听说,汇丰比较属意长江实业的李生。
但我认为,糖心资本同样是认真且有实力的潜在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