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搬迁(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2 / 2)
我们在食品饮料和零售领域有深厚根基,未来与和黄旗下的均益仓乃至港口物流都有巨大的协同效应。
我们看好港岛的长期未来,愿意进行长期战略投资,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包玉刚的反应,然后诚恳地说道:“我知道包爵士你在汇丰董事会地位举足轻重,和沈弼爵士私交甚笃。
不敢奢求你明确支持谁,只希望如果汇丰董事会讨论此事,你能基于商业逻辑和对和黄最有利的角度,给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陈秉文这番话既表明了意图和实力,又充分给予了包玉刚尊重,没有要求他站队,只请求一个“公平机会”。
陈秉文的话,让包玉刚沉默了。
他欣赏陈秉文的直接和坦诚,也认可其展现出的实力和思路。
与李家成的沉稳老练相比,陈秉文更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剑,充满侵略性和无限可能。
汇丰的选择,确实需要更审慎的权衡。
片刻后,他抬起头,看着陈秉文,缓缓说道:“陈生,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汇丰处置资产,自然会从商业利益最大化出发。
有实力的买家参与竞争,对汇丰、对和黄的其他股东而言,未必是坏事。
沈弼爵士是专业的银行家,他会做出最符合汇丰利益的判断。”
这话听起来像是官样文章,但陈秉文却听出了言外之意。
至少包玉刚不反对他参与,这已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有包爵士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非常感谢!”
送走包玉刚后,陈秉文坐在回公司的车上,闭目养神。
与包玉刚的会面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不管成不成,至少在这位汇丰董事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接下来,他必须加快整合青州英坭,将其打造成一个坚实的后方基地和未来资本运作的平台。
毕竟青州英坭是上市公司,想要拉高市值,必须要有大动作。
几天后,青州英坭新一届董事会会议在红磡的公司会议室召开。
陈秉文顺利当选董事会主席,方文山、凌佩仪、顾永贤以及原公司的财务总监和一位独立董事组成新的董事会。
会议结束后,陈秉文在方文山等人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青州英坭位于红磡的水泥厂和鹤园街地块。
水泥厂厂房老旧,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粉尘。
陈秉文看着这片占据着优质海滨地段的工业区,心里盘算着它的未来价值。
“这块地面积有多大?”陈秉文问道。
“连同厂区和仓库,大约有5.2公顷(约56万平方英尺)。”
方文山回答,“这些土地的产权非常清晰,但土地性质都是工业用地。”
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
这里靠近未来的红磡海底隧道出口,地理位置极佳,但被旧工业区占据,价值被严重低估。
“水泥厂的产能和效益怎么样?”他转向陪同的水泥厂经理。
“董事长,老实说,不太理想。”
厂经理是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听到陈秉文问话,他有些拘谨的回答道,“设备老了,能耗高,污染也大,附近居民投诉多。
生产成本比新兴的现代化水泥厂高出一大截,现在水泥市场竞争很激烈,利润很薄,基本是勉强维持。”
陈秉文心里有数了。
这块地最大的价值在于土地本身,而不是上面的水泥业务。
回到公司会议室,陈秉文立刻主持召开了战略会议。
“红磡这块地,不能再做水泥了。”
陈秉文直接决定道,“价值完全不对等。
必须尽快搬迁工厂,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开发。”
“搬迁到哪里?”方文山问。
“屯门。”陈秉文早已想好,“屯门那边有现成的工业区,地价便宜得多。
而且靠近码头,原材料运输也方便。
我们在那边买一块地,直接上马最新的干法水泥生产线,效率高,污染小,成本能降下来一大截。
老厂的设备能卖的就卖,不能卖的就淘汰。”
而且搬迁还能获得一笔搬迁补偿和地价差价,可以部分覆盖新生产线的投资。”
“陈生,如果这块地全部改成商业用地的话,根据港府城市规划委员会那边测算,仅仅是补地价金额就可能高达1.8亿到2.2亿港币。
这还只是地价,还不包括任何开发建设费用。”
方文山在陈秉文身边低声提醒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