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10(2 / 2)
希望,又一次降临。
可我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这个时代,活下去,比成功更难。
而守住初心,比守住财富更痛。
两个月后,东达生活馆上线。我们把积压的高端棉麻面料改造成抱枕、桌布、茶席,在抖音和小红书同步直播。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批产品上线三小时售罄,订单排到三个月后。
更让我惊喜的是,许多老工人主动报名参加“工匠直播团”。张叔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背台词;老周师傅亲自讲解染色工艺,粉丝称他“布艺界的郭德纲”;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李阿姨,也学会了用方言喊:“姐妹们,这布洗三年都不褪色,买它!”
销售额逐月攀升,不仅填补了外贸缺口,还反哺了主业研发。我们顺势推出了“非遗联名系列”,与苗绣、苏绣传承人合作,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家居,成为爆款。
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关注我们。有分析师撰文指出:“东达模式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证明了传统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重生可能。”
股价回升至216元,虽未回到巅峰,但已稳住阵脚。
然而,就在我以为风雨渐歇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悄然逼近。
某财经自媒体发布长文《东达神话背后的“人血馒头”》,文中引用匿名员工爆料,称我们所谓的“员工持股”实为“债务转股”,工人被迫用年终奖购买公司股票,且无法退出;又指控“生活馆”项目压榨员工,强迫工人下班后直播带货。
文章迅速发酵,舆论哗然。社交媒体上,揭穿东达骗局话题登上热搜。
我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所有持股协议、薪酬明细与直播自愿报名表。我们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全程透明化运营。
三天后,真相大白:所谓“强迫直播”纯属捏造,所有参与者均为自愿,且额外获得绩效奖金;“债务转股”更是无稽之谈,持股资金全部来自公司利润计提。
更讽刺的是,调查发现,那篇爆款文章的背后推手,竟是古浪。
他在一次酒后向朋友炫耀:“李晓光讲情怀?我就撕了他的画皮!什么共享经济,不过是变相剥削!”
录音被泄露,全网哗然。
我约他在老厂区见面。那天大雨倾盆,厂房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像一座沉没的古城。
“为什么?”我问他。
“为什么?”他怒吼,“你看看你现在!西装革履,接受采访,谈什么‘社会责任’!可你记得我们当初怎么活下来的吗?偷、抢、骗!只要能活下去,手段根本不重要!可你现在装什么清高?你忘了自己是谁了!”
“我没忘。”我平静地说,“正因为我记得,我才不能变成你口中那种人。你可以骂我虚伪,但请你记住——东达的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
他愣住,随即大笑:“干净?你以为资本市场是慈善晚会?等哪天你资金链断裂,看你还能不能这么‘干净’!”
他转身走入雨中,背影决绝。
我知道,那个曾与我并肩作战的兄弟,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而我,也终于明白:成长的代价,不仅是失去,更是眼睁睁看着他人在仇恨中沉沦,却无力拯救。
年底,母亲病情复发,住进ICU。医生说需要进口特效药,每月费用八万元。
我翻遍账户,发现公司账上只剩三个月流动资金。若抽调资金救母,东达将陷入停产危机。
王舒默默拿出房产证:“我把房子抵押了。”
我摇头:“不行,那是你最后的退路。”
她流泪:“可你是我的命啊。”
最终,是“东达生活馆”的千万粉丝发起众筹。三天内,筹款突破一千二百万元。留言刷屏:“李总救过我们,现在换我们救您。”
药费解决了,母亲逐渐康复。
一个雪夜,我独自来到厂区。雪花静静落在新落成的“工匠学堂”牌匾上。推门进去,发现王舒坐在教室第一排,手里拿着一本《企业管理基础》。
“怎么还不睡?”我问。
她抬头,微笑:“我在学。你说得对,我也该成长了。”
我走过去,握住她的手:“等妈好了,我们一起去旅行吧,就我们俩。”
她靠在我肩上,轻声说:“好,但别太久,东达还需要你。”
窗外,雪落无声。
屋内,灯火温暖。
我知道,前路仍有风雪,
但只要心中有光,
就永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