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和光同尘(2 / 2)
蓝天、白云、银沙,清新色调。
捡完尖尖螺,找到一根红竹竿坐下歇歇,风呜呜地吹,居然刮出一个个小沙丘,表面细沙粒被风吹洒,弥漫一层银雾。
“想啥呢?”莫清零迷迷糊糊的,肯定昨天钓了一晚上鱼,看到这沙滩就想睡觉。
“还钓鱼呢?”
“再不钓没机会了,要忙了。”
这家伙头枕着竹竿,看天看云,斜着头看远处淌水的人。
感觉工地就像个景区,每天都有人来玩,钓鱼,游泳,挖沙虫啥的。
“莫姥爷,您继续。”
一会儿,感觉有沙扑在脸上,钻进耳朵里,这莫清零“嗯”了声,管它呢,继续睡。
等到耳朵里沙有点多了,脸上也咸乎乎的,用手一摸,密密的一层,一拂头发也噗噗地掉沙粒,衣服口袋和鞋里也是沙。
玩够了,去码头,带上小螃蟹,出海去。
海边每天就这么五六个人,大家都习惯了,你也可以成为“孤岛守护人”,等以后发电了,就是“点灯人”了。
磅、磅磅。
后来吹填工程启动,余磊跟着施工队在海边守了整整半年,看着挖泥船将海底的泥沙一点点填成陆地,看着第一根桩基缓缓沉入土里。
可谁也没料到,眼看就要进入主体施工,海域围填的审批突然卡住,项目一下就陷入了停滞。
“公司要招人了。”莫清零哼着小曲。
“正常,要动工了。”
“踏马的,人来来回回,让人伤感的不行。”北海公司已经将人员招聘计划上报了集团公司,热工,电气都是主力。
为了发电的运行,检修做人员储备,毕竟,还得拉出去实习,培养。
而且,北海厂的待遇跟清远,岳阳这些同期筹备的电厂相比没有竞争力。
余磊觉得这个主要跟股份占比有关,要是“神华“股份占大头的,收入就要高一些,毕竟给地方的分红少,利润就分给员工了。
当然,跟厂子效益也有关系。
厂子的“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场地,早在二零一五年初就完成。
施工总平面布置早就搞定。
施工总包是华东电力院的联合体。
实际上,电厂运行就那么回事。
一个人要想在电厂扎根,一定要从基建干起。
可对于大多数电厂同行来说,在运行电厂,其实很难接触到一些核心东西。
除非遇上机组大小修,否则日常很多工作都是和文明卫生有关系。
即便遇到一些核心工作,新入职的同行也只有打杂的份,很难深入进去。运行电厂学的是规矩,核心技术本领很难接触到。
但基建电厂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从一个电厂的可研和立项开始参与,那能接触到的东西就会大开眼界,也会让你对电厂的里里外外都有更深的了解。
大多数电厂技术比较好的同行,都是经历几座基建电厂,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电厂的整体架构,而且对自己的技术提升是关键。
不过,这就是“技术”上的。
也就是“老师傅”认为的。
实际上,能当领导的,都是办公室,党建口的。
因为,要会说,要会写,要会察颜观色,还要听党指挥。
基层的老师傅除了能教给你一些“没太大”用处的东西,搞什么“工匠”,实际上,对于个人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在党建口,你才晓得“晋升”的门道,组织人事部,就是你应该优先学习的部门。
提拔是“卡”年龄的,你学了技术就全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