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好戏,即将开场!(1 / 2)
乾清宫的会散了。
臣子们躬着身,退出东暖阁。门一开,秋夜的凉气灌进来,吹得人一哆嗦。
没人吭声。各想各的心事,脚步匆忙,隐入宫墙的暗影里。
崇祯皇帝没动。还坐在御榻上,对着那张巨大的舆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湖广的位置轻轻敲着。
徐应元悄步上前,低声道:“皇爷,时辰不晚,操劳一天,该传晚膳了。”
崇祯回过神,揉揉眉心,脸上带着倦色:“嗯。弄简单点,下碗鸡丝馄饨,配两样点心就行。”
“是。”徐应元应声下去安排。
崇祯又补了一句:“去,把刘娘娘和方化正也叫来。”
“奴婢明白。”
不多时,简单的饭食摆在暖阁边的紫檀木圆桌上。一大碗冒热气的鸡丝馄饨,几碟小烧卖、春卷,还有一碟酱菜。
刘月英和方化正一前一后进来。刘月英穿着素净宫装,方化正还是那副恭谨模样。
“奴婢(妾)参见皇爷。”
“都起来。”崇祯指指桌子,“都没吃吧?一起坐下,边吃边说。”
徐应元、刘月英、方化正赶忙躬身:“奴婢(妾)不敢!”
“没什么不敢的,坐。”崇祯自己先坐下,拿起调羹,“眼下就咱们几个,不讲虚礼。徐伴伴,给月英和方伴伴盛上,你自己也来一碗。”
三人这才谢恩,半边身子挨着凳子边缘坐下。
崇祯舀了个馄饨,吹吹气,没吃,抬眼看向刘月英和方化正,话说得平直:“叫你们来,是说银子的事。”
两人身子微微一紧,手里的筷子停住了。
“国库空了,太仓见底。往后,北边的军饷,南巡的花销,指不上户部了。”崇祯话说得直接,像敲钉子。
刘月英放下筷子,轻声问:“皇爷的意思是……”
“往后大开销,得想别的法子。”崇祯看着他们,“皇庄、秦晋源、鲁圣丰,三家联号,底子厚。可朕的内库,在那三家账上,也没多少现银了吧?”
刘月英和方化正对看一眼,都有些讶异。刘月英照实回:“皇爷,内库存在三大庄的现银,确实……不多了。”
方化正补充:“眼下能随时支取的,不足三万两。要办大事,恐怕……”
崇祯点头,似乎早有预料。“现银没了,能借。”
“借?”刘月英和方化正都愣了。借?还能这样?
崇祯从袖中取出一份用了印的谕旨,放桌上。“这是朕的手谕。你们拿着,去跟三大庄的总掌柜谈。”
其实没什么好谈的。三大庄的总掌柜,本就是崇祯、秦王、衍圣公指派的人。秦王和孔胤植都被崇祯带着南巡,这等于皇帝向自己掌控的“银号”透支。
刘月英双手接过,小心展开。方化正也凑近看。上面写着,准内承运库凭此旨,向皇庄、秦晋源、鲁圣丰三家官银号,借支白银三百万两,以备朝廷缓急。
“三百万两……借支?”刘月英声音发颤。方化正也吸口凉气,数目太大,这“借”字,更是头回听说。
“不是立刻要三百万现银堆着。”崇祯解释,“是让三大庄号,给内库一个三百万两的支取额度。好比朕的内库账上,多了三百万两能随时动用的银子。要用时,凭朕的旨意和你们的手续,就能从三大庄支现银,或开他们三家通兑的银票。”
替刘香管过多年账的刘月英也开了眼界:“照皇爷的意思……那三大庄里的存银,难道……”
崇祯摆摆手,不让她说下去:“月英,你只需知道,这借款额度,就是朕的底气!”
他屈指数用途:“这笔额度,专款专用。主要几项:御前亲军的饷;辽、蓟、宣、大、昌几镇的军需;杨嗣昌的顺天团练开销。别的用项,不准动,除非朕特旨。”
刘月英握紧谕旨:“皇爷,额度支用,账目怎么管?”
“你管账。”崇祯指向刘月英,“每笔从这额度支取的银子,进出账目算清,计划好。不该花的,一分不动。”
他又看方化正:“你管支取。凭朕后续的具体旨意和这借款谕旨,去跟三大庄对接,调拨银子。手续要全,字据要清。”
“你们两个,”崇祯加重语气,目光扫过二人,“一个管账,一个管钱,互相盯着。这笔额度是救急的钱,保命的钱!账目不清,手脚不净,或是泄露出去,引得朝野非议,朕唯你们是问!”
刘月英和方化正立刻离席跪倒:“奴婢(妾)遵旨!定不负皇爷重托!”
“起来,接着吃。”崇祯抬手虚扶一下,“这事机密,只你二人知晓,徐应元也可知情,方便厂卫暗中护卫。对外,不透半点风。”
“奴婢(妾)明白!”
崇祯这才低头,慢慢吃了口凉了的馄饨。然后转向一旁的徐应元。
“徐应元。”
“奴婢在。”
“你也有要紧事。”崇祯看着他,“厂卫这边,不能松。尤其朕南巡后,北边情报,南边风声,京里这些人的动静,都给朕盯紧!有风吹草动,六百里加急,直送行在!”
“奴婢明白!”徐应元躬身,“厂卫的耳目,一定睁大,绝不让皇爷受蒙蔽!”
崇祯点头,没再说话。他知道,这几个人,就是他暂时托付的家底了。
几乎同时,钱谦益府邸书房,另一番光景。
几个南方籍的重臣,次辅施凤来,礼部尚书钱谦益,还有几个江浙籍的科道官,围坐着。茶水早凉了,没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