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458:定调(2 / 2)
先扬后抑,这是基本的谈判技巧。他话锋一转:
“但是,我认为,剧本在一些关键细节上,可能偏离了我们最初想要追求的‘真实感’和‘力量感’。”
他拿起剧本,直接点到具体处:“比如,这个处处与主角作对的竞争对手。
现实中,在高强度的实习环境里,大家更多是疲于奔命,恶性竞争固然存在,但如此符号化的‘反派’,会削弱环境的真实质感。
我们更需要表现的,是那种无形的、源于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坏人’。”
莎拉·米勒想要解释:“王先生,这是为了……”
王盛抬手,温和但坚定地打断了她:“我明白,这是为了制造更明确的戏剧冲突。但这个故事的力量,恰恰在于它的‘普通’。一个普通人,面对一连串看似普通却足以压垮生活的挫折,凭借不普通的毅力和智慧走出来。过多的戏剧化加工,反而会稀释这种力量。”
他继续指向另一处:“还有主角获得工作的方式。一次激情演讲固然好看,但不符合现实逻辑。
在那种顶级的金融公司,决定你去留的,是你在漫长、枯燥、高压的实习期间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你的勤奋、你的情商、你处理琐碎工作的能力、你永不放弃的韧性。
默默地坚持,在最后被叫进办公室,得到一句平静的‘明天接着穿衬衫来上班’,这种克制的情感爆发,远比一场演讲更有力量,更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现实。”
王盛的语气始终平和,但每一句话都直指要害。
他不是在否定好莱坞的叙事技巧,而是在纠正其可能对故事核心真实性的伤害。
朱泳德在一旁听得若有所思,他逐渐明白了王盛坚持的要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一个需要让观众,尤其是让逐渐成熟的中国市场观众信服的真实寓言。
罗伯特·盖勒身体微微前倾,露出了更感兴趣的神色:“王,你的意思是,我们要削弱一些‘戏剧性’,增强‘纪实性’?”
“可以这么理解。”王盛点头,“这部电影的成功,依赖于观众对主角处境的‘代入感’。
过于戏剧化的转折和脸谱化的人物,会打破这种代入感。我们需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甚至,可能就是他们自己或他们认识的人的故事。
那种在绝境中不熄的微弱火光,比刻意点燃的篝火更能触动人心。”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在情感处理上,东方式的含蓄和内敛,有时候比西方式的直接宣泄更有张力。
父亲与儿子在厕所里,父亲用脚顶着门,泪水无声滑落,儿子信任地睡在父亲怀里……这种无声的戏,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
莎拉·米勒陷入了思考,作为资深创意,她当然能分辨出王盛意见的专业性。
她之前的修改,更多是出于对市场惯例的遵循,而王盛则是在挑战这种惯例,追求一种更高级、也更冒险的情感表达。
“王先生,我理解你的观点。”莎拉·米勒的态度认真了许多,“但是,我们也需要考虑北美市场观众的接受度,他们习惯更明确的情绪引导和更快的节奏。”
“这是一个平衡问题。”王盛回应道,“我相信,真挚的情感是世界性的语言。我们可以保留紧凑的节奏,但在关键的情感爆发点,要敢于‘留白’,信任演员的表演,信任观众的共情能力。
《当幸福来敲门》原版……嗯,我是说,这个故事的核心理念,本身就具备这种跨越文化的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呈现它,而不是过度包装它。”
会议室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王盛凭借其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对东西方市场的敏锐洞察,逐一分析剧本中的细节,从人物动机到情节逻辑,从台词分寸到情感浓度。
他并非全盘否定迪士尼团队的劳动,而是精准地提出修改建议,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更具说服力的替代方案。
朱泳德也逐渐加入到讨论中,他从中国市场的角度补充了一些看法,支持王盛关于“真实感”和“情感克制”的主张。
罗伯特·盖勒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气场强大的中国导演,心中最初的公式化客气渐渐被真正的重视所取代。
他意识到,王盛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创意的合作者,更是一个对电影创作有极深理解和固执追求的艺术家和商人。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深入探讨,剧本的修改方向基本被确定下来:保留核心励志框架和主要情节节点,削弱过于戏剧化和脸谱化的部分,强化细节的真实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在父子情感线上,采纳更多王盛建议的、含蓄而有力的东方表达方式。
“非常精彩的讨论!”罗伯特·盖勒在会议结束时总结道,语气中带着由衷的赞赏,“王,你的见解让我们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莎拉,请根据今天的讨论,尽快组织团队进行下一稿的修改。我相信,融合了东西方智慧的《ThePursuitofHappyness》,一定会是一部打动人心的杰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