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宋财经周刊 > 第357章 河北的底层逻辑

第357章 河北的底层逻辑(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军继续北上,周文武随驾送行。

李长安现在对他没兴趣了,对给他出招的那人更感兴趣。

不过,有几个问题,他还想从对方那得到答案。比如他是怎么抗衡大户的,为什么要全城限价,加税为啥没有商户反对他。最不起眼的问题,当然是为什么要处置小小的盐贩子。

周文武倒也坦然,一一和盘托出。

大户之所以是大户,有三个东西最为核心。

首先是土地,土地是生产粮食,经营副业,修房造屋的必要要素。临清四面平地,没有山,也没有林,全是农田。

大户们经营百年,田连纤陌,土地就是他们最大的倚仗。

第二件东西,是人。

种田、纺织、打铁、畜牧、修房子、出劳役,这些都需要人,而且是海量的人。

大户们用田地吸引人,用庄子把一群一群的人圈住,让人跟土地绑定,形成了不流动的资源。

第三件东西,是声望。

乡土社会,干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一个“望”字。没有人望,你什么事儿也干不成,喊哑了嗓子都没人搭理你。

有钱、有势、朝中有官、县里有朋友,你就可以建立一套秩序,以你为中心的秩序。

三者结合,占据了“生产、人力、组织力”三点,这就是古代的“诸侯世家”。

任何流官到了河北,第一件事必须是拜码头。

流官所图,无非就是给朝廷收缴赋税,帮朝廷培养人才,稳定地方秩序。而这些,没了大户你一样都办不到。

临清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临清沟通南北东西,是个商业的十字路口。

自战国起,临清就是都城大邑。

如果年景好,商业繁盛,临清根本不需要田税就能完成朝廷的任务指标。

所以,历来临清主官都会干一件事——打压本土大户。也就是所谓的,以外治土,引进南北豪商,压制本土派。

周永健后期所做的,不过是与本土派撕破脸,重拾古人之计。

本土派有的,只是关于农业生产的一切资源。

外地豪商们拥有的,只比他们更多。而且,商人更需要公平稳定的秩序,反而更害怕骄横的本土派。

李大人你问如何制衡本地大户,就是这个以外治土,以商治农。

至于说为什么会为全城百姓制定统一物价,其实也是为了防大户,他们实在是太黑了。

临清虽然是商业城市,可能在府衙手里的商业土地,也就是城外码头附近的一片。

城里头的住宅、商铺、街道,全是人家大户的。他们不放外地商人进城经营,那本地人就只有吃他们的高价盐、穿高价布、用高价铁、住高价房。

外地人不许参与涉及本地民生的基础商业,这也是大户们能忍住不造反的条件。

周永健恢复了商业,给百姓找了工来做,可是百姓挣了钱,却不得不面对毫无底线的盘剥。

好在州府有管控物价的权力,灾年、平年、丰年,各有规矩。

在保证不动武的情况下,州府作出限价,规定每样基础生活用品的价格上限,这已经是对居民们的保护了。

当然,这是在城外有黑市的情况下。

黑市也是我周文武着人经营的,一旦发现大户们胡乱涨价,不守规矩,我就会加大黑市的出货量,搅乱他们的生意。

经过多次的交锋,如今已经渐渐稳定,在高出外地两成的价格上,大户们不再随便割韭菜了。

第三个问题,所谓加税,这全是无稽之谈。

加税是需要州府衙门用印的,当年那位大贤出的主意就是让我用地租调控。

城外码头本就是官地,大水之后无人清理,我以最便宜的价格承包,并享有未来二十年的经营权。

所谓加税,就是我通过调整仓库和码头的租金,来改变临清的商业情况而已。

缺粮了,我便对运粮的减租;北面缺布了,我便对运布的优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